工程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分享_毕业论文-查字典大学网

工程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分享

2017-02-16 09:22:04am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工程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分享,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

[1] 张杰.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项目设计[D].长春:吉林大学,2012.

[2] 李芳芳.发达国家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启示[J].国土资源信息化.2006,4:45~48.

[3] 顾朝林,段学军,于涛方等.论数字城市关键技术及其实现[J].城市规划,2002,26(1),16~20.

[4] 国家测绘局.CH/T9003-2009.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S],2009.

[5] 国家测绘局,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服务的指导意见.国测国字[2006] 35 号.

[6] 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33(2),156~159

[7] 李维森.全面推进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新华网,2010.

[8]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面推进我省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工作的通知.粤国土资测绘[2010]138 号.

[9] 李丽琴.中国数字城市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

[10] Al Gore. 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1998.

[11] 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12] John G.Nellist, Elliot M.Gilbert. Modern Telecommunications and the InformationSuperhighway[M]. Boston: Artech House.1999

[13] 郑国.国内外数字化城市管理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4] 郝力.中外数字城市的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2001(3),2~4.

[15] Koda T, Nakazawa S, Isida T. Talking Digital Cities: Connecting hetero-geneous digital citiesvia the universal mobile interface In: van den Besselaar P, Koizumi S (eds) Digital Cities III.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Social Capital[J].Springer-Verlag,2005, 3082:233~246.

[16] Hong, Jung-Hong.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developing core geospatial web services forNSDI.32nd Asian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2011. ACRS 2011.

[17] 易敏.面向服务架构(SOA)的空间信息服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8] Vilches-Blzquez, Luis M. GeoLinked data and INSPIRE through an application case. 18thACM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CM SIGSPATIAL GIS 2010.

[19] Forster, Horst. The I2010 digital libraries initiative: Europes cultural and scientificinformation at the click of a mouse[J].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Use, 2007, 27:155~159.

[20] 刘俊洋.北京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D].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21] 江绵康.数字城市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22] 汤朝景.云南德宏州桥头堡试验区数字城市建设规划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3] 李德仁,姚远,邵振峰.智慧城市的概念、支撑技术及应用[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2,(04):313~323.

[24] 郝力.新起点新策略新应用数字城市的发展之路[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1,(25):29-36.

[25] 马岩巍,杨磊.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0),52.

[26] 彭能舜.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公共服务平台的研建以数字长沙公共服务平台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1.

[27] 陈甲全,袁超,张国琴.国外数字城市建设应用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字通信,2011,(02):32~35.

[28] 李燕,张旭,金京培,裴海英.韩国数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J]. 数字通信,2011,(02):18~22.

[29] 麻清源.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0] 周均清,王乘,杨叔子.我国数字城市研究与建设现状[J].城市规划汇刊,2003, 6:29~32.

[31] 李佩武.论数字城市建设及其意义[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2,3:69~72.

[32] 李琦,刘纯波,承继成.数字城市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31~33.

[33] 李宗华.数字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D].武汉:武汉大学,2005

[34] 徐晓林.数字城市:城市发展的新趋势[J].求是杂志,2007,22,57~59.

[35] 李炜.数字城市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

[36]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 5 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7] 黄传河.网络规划设计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8] 凌晓东.SOA 综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7,24(10):122~124.

[39] 杨恒宇.基于 SOA 的 WEB 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40] 邓轶,赵红.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研究[J].测绘通报.2011,9:74~79.

参考文献二:

[1]王晓钧,施书哲,丁昕等.粉煤灰机械研磨后热学性质变化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1,19(2):61-65

[2]周畅,简析国内外绿色建材应用状况[J].中国住宅设施,2003 (1): 14-17

[3]林建好,马长波.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墙体材料[J].天中学刊2007(2):88-89

[4]陶国军.试论建筑技术中墙体材料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13(11):139-140

[5]许丽丽.节能环保的新型墙体材料的现状与发展[P].太原理工大学,2010:64

[6]侯传海.粉煤灰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8):128-129

[7]赵春辉.粉煤灰的综合利用[J].广东化工,2012(1):78-79

[8]韩启承,汤俊,陆继光.粉煤灰、烧结或天然的火山灰作为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的标准(ASTMC618-00) [J].粉煤灰,2003(2): 44-45

[9]周洪萍.粉煤灰的活化研究进展[J].广东建材,2012(9): 22-23

[10]张亚昕,刘恩彦,战耀.浅谈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的认识[J].科技信息,2013(10):438

[11]袁俊,徐讯.泡沫混凝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J].新型墙体,2007(4): 31-33.

[12]牛福生,刘兴德,倪文.粉煤灰在建筑材料中的资源化利用现状[J].再生资源研究,2005(2):36-39

[13]邵立民,孙宁双.分析、展望新型建材行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6):236

[14]张彭成.脱硫石裔粉煤灰胶结材及新型砌块研究[P].重庆大学,2002

[15]罗明.新型生态墙体的现状及展望[J].建材与装饰,2012(31):32-33

[16]姜晓波.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4):108-110

[17]肖劲松,彭金刚.中小建材企业发展绿色建材的策略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2):39-40

[18]简娜.论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J].江西建材,2014(7):2

[19]李国忠.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 21世纪建筑材料,2009⑴:31-33

[20]陈娟娟.提取准格尔煤田粉煤灰中氧化铝试验过程中助溶剂的选择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0

[21]李叶青.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2

[22]张国政,唐林生.醚型聚羧酸减水剂的作用机理研究[J].天津化工,2011(1):25-27

[23]姜葱葱,李国忠,张水.7JC泥基复合发泡轻质保温材料的试验研究[J].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2012(4):30-32

[24]任冰冰.水泥基轻质保温材料的组成与性能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

[25]熊厚仁,牛志荣,蒋元海.干湿度条件下泡沫玻璃保温混凝土的收縮性能试验研究[J].混凝土,2014(1):17-20

[26]王根.泡沫混凝土在建筑领域的应用[J].城市建设,2012(13):1-6

[27]毕建光,苏玉山.粉煤灰激发剂的开发与应用[J].砖瓦,2004(6):13-14

[28]潘秋景,徐源.浅谈混凝士减水剂[J].城市建设,2010(21):375

[29]赵海君,严云,胡志华,何柳泓.粉煤灰生产地聚水泥的研究现状及效益展望[J].水泥工程,2007(3):21-24

[30]郭少亭.粉煤灰的路用性能探讨及实践[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5):67-69

[31]蔺喜强,王栋民,许晨阳,赵计辉,韩方晖.硫酸盐类及氯盐类激发剂对粉煤灰活性的影响[J].粉煤灰,2012(1)

[32]于水军,栗志,樊文熙.粉煤灰物理-化学激活新方法研究[J].粉煤灰综合利用,1998,(2):54-55.

[33]杜长学.铝土矿矿泥物理力学性质及固化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6

[34]曾二龙.大掺量粉煤灰轻质髙强发泡水泥保温板的制备工艺研究[D].长安大学,2013

[35] Fraay ALA,Bjjen J M, Haan Y M. The Reaction of Fly-ash in Concrete-aCritical-exam,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989(19).

[36]彭家惠,林芳辉.二水石裔粉煤灰胶结材的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1995(6): 16-19

[37] Huang S Y.Hydmtion of fly ash cement and microstructrue of fly ash cement pastes .CBIResearch,1981(2): 8-17

[38]兰宏斌.激发剂对粉煤灰-水泥抗压强度的影响[J].低温建筑技术,2011(5):11-12

[39]王武祥,泡沫混凝土首次在补偿地基处理中得到应用,建材工业信息.

[40]陈瑜,周士琼,大掺量粉煤灰髙性能混凝土的应用,工业材料,10-12.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