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大学网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北京 暂无信息 1949年 综合类
学校地址: 暂无
咨询招生办
招生电话 (010)63521133
咨询
学校简介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是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综合性成人高等院校,承担着工会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双重任务。

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创建于1949年5月,她是在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与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合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2002年7月,经北京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更名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一、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的创建和发展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在城市工作中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中共北平市委的领导下,刚刚成立不久的北平市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即举办了两期职工训练班。训练班先后请中央有关部门和北平市委的一些领导人授课,学员们经培训回厂后,大都成为各厂矿生产和工会工作的骨干。

为了适应恢复发展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培养更多的生产骨干和工会干部,1949年9月,北平市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正式开办职工学校。校址定在国子监和孔庙。学校建立了校务委员会、校党总支委员会,下设组织科、教育科、总务科。教学上,根据城市工作需要和厂矿的具体情况,以政治启蒙教育为主要内容。从1949年11月至1951年7月,职工学校共举办了四期训练班,共培训学员1,961人。1952年至1955年,职工学校连续举办八期私营企业工会积极分子训练班,共培训行业工会和基层工会的积极分子约2,000人。

1955年9月,北京市总工会决定将原来的职工学校改建为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并采取措施,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由此市总干校进入了规范化发展的时期。1956年9月8日,市总干校由孔庙和国子监迁至陶然亭路53号新校址,学校条件与设施有较大改善。1956年至1957年,共培训各级工会干部5,700余人。1958年至1964年,学校先后举办了几十期基层工会主席、工会各项业务工作培训班。培训学员约23,000余人次。据统计,1949年至1964年的15年间,市总干校共培训学员42,000余人次。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市总干校停办,全体干部下放北京郊区劳动。学校教学设备毁坏,档案、图书资料散失。1974年至1978年,北京市总工会在市总干校原址开设读书班,培训工会宣传骨干和工人理论队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市总干校停办,全体干部下放北京郊区劳动。学校教学设备毁坏,档案、图书资料散失。1974年至1978年,北京市总工会在市总干校原址开设读书班,培训工会宣传骨干和工人理论队伍。

1978年7月,在北京市总工会主要领导的主持下,开始市总干校恢复的筹备工作。9月,经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的批准,恢复了市总干校的建制。市总干校在北京市总工会的直接领导下,遵循“面向基层”,“一切工作为学员服务”,“自力更生、勤俭办校”三条宗旨,逐步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同年11月20日,市总干校举办了恢复后的第一期培训班。1978年至1985年,学校共培训学员6,000余人。学校在抓紧培训工作的同时,市总干校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培养青年师资,提供条件,让他们参加工会院校系统的理论研讨会等各种学术活动,开阔眼界,提高理论水平。组织青年教师下厂调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还组织教师编写了《工会基本知识》、《工会小组长工作》、《工会工作简明教程》等各种讲义和参考资料。学校重建了图书馆、资料室,逐步搜集了部分教学资料,并在改善学员的学习和住宿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二、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建立和发展

1980年8月23日,为贯彻中共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方针的指示,落实全国总工会关于地方工会应积极举办职工业余大学的要求,北京市总工会向中共北京市委上报了《关于举办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的请示报告》。同时成立了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筹备组,开始筹备工作。同年10月17日,经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部会同北京市政府文化教育办公室、北京市高等教育局、北京市工农教育办公室研究同意,批准由北京市总工会主办的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成立。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以办大学专科为重点,主要招收本市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在职职工。校址暂设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内,并在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附设三所分校。

市总工会职工业余大学于1980年10月开始招生,经考试录取新生885人,并于1981年2月16日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举行了首次开学典礼。1981年12月9日,根据全总关于职工业大不设分校的通知精神,三所分校不再隶属职工业大,而归属各区工会。

1983年2月18日,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成为国家正式承认的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984年9月1日,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更名为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9月8日,北京市计委批复,正式批准在陶然亭路53号市总干校院内建职工大学新校舍。 从1980年至1985年,建校5年,已有22个班、共计1,081名大专生毕业(不含分校)。

三、两校合并后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改革与发展

1986年11月7日,北京市总工会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两校领导成员会议,宣布了北京市总工会党组关于两校合并的决定,即两校组成一个领导班子,人、财、物统一管理,沿用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的名称,保留北京市总工会干部学校的名称(即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学校承担工会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双重任务。在领导体制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党委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教代会民主管理。两校合并,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突出工会办学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合理的运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学校多功能的作用,提高办学水平,增加效益。1986年11月24日,陶然亭路53号职工大学新校舍基本落成,在文化宫的原职工大学随即迁入新校舍。

1987年,新组建的职工大学领导班子制定了学校的发展规划,确定“为首都建设服务、为工会建设服务、为职工学习服务”的办学宗旨,提出以坚持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工作重点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扩大办学功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力争把学校建成全国工会系统一流的职工高校。

1992年3月,学校荣获全国工会系统“先进职工大学”称号;8月,又分别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的称号。

在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同时,学校又从实际出发,不失实机地调整了办学重点和办学规模。从1992年起逐步形成了“优先发展工会干部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岗位职业技术教育,工会干部教育和职工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指导方针。

九十年代后期,学校紧紧围绕“五年发展规划”确立的奋斗目标,不断探索,挖潜创新。市总工会多次指出,“要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突出工会办学特色,坚持开门办学,严谨治学,提高办学质量”;“要加强工会干部教育的针对性,真正通过培训使工会干部有所收获。”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办学功能,市总工会拨专款对学校南楼进行全面改造,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1997年,学校被北京市教委评为“北京市成人高等学校示范校”。

1999年12月,学校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示范性职工学校”。

2000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干部培训先进单位”。

1997年至1999年,培养大专毕业生1,407名、中专毕业生430名,培训工会干部10,272人次,职工岗位职业技术培训16,600余人次。

四、更名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后的发展

2001年,学校召开四届四次教代会通过2001年――2005年五年发展规划。

2002年4月,学校成立了工会理论研究所。研究所承担着科研、调研和教学三大任务。除完成校内的任务外,还根据全国总工会、北京市总工会的统一部署,完成有关课题的研究任务。

2002年7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北京市工会职工大学。

2003年9月,市总工会主席办公会议批准了学院新的基本定位和五年发展目标。学院同时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四届七次教代会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文件。把推进聘用制与岗位管理引进人才结合起来,切实转变了用人机制。

2004年1月,除院领导之外的所有岗位人员经过院专家组评审,签定聘用合同之后上岗。学院建立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年终实行了绩效考核。

2004年10月北京市总工会牵头,实施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北京市总工会、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共同组成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其工程办公室设在学院,负责工程的运作、实施。

2005年7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市工会干部学院(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1997年至2004年连续8年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单位”

2000年至2004年,培养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生1701名,本科毕业生87名; 北京市委党校研究生毕业生152名,本科毕业生796名,专科毕业生1128名;培训工会干部30593人次;职工岗位职业技术培训28857人次;组织社会考试58830人次。

... [展开]
学费信息
就业情况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咨询平台
  • 您好,您有哪些想咨询的问题呢?

    招生政策 志愿填报 专业咨询 升学就业 留学交流 其他
联系电话
咨询内容
免费咨询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