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校园创业_大学生创业-查字典大学网

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校园创业

2016-03-22 03:41:41pm

随着越来越多样创业者的成功,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的目光,查字典大学网带您了解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导。

读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张建贵,专业是工商管理,他从当初缺乏经验、缺乏人脉、缺乏资本的“小白”,到现今拥有水吧、快餐食品店和培训学校多项经营、年收入300万元的“校园达人”,经媒体报道后,张建贵在重庆各大高校人气飙升。“校园创业达人”、“励志哥”……各种头衔纷至沓来。

今年和前几年一样,同样被贴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标签,以至于说到就业总让毕业生感叹“人艰不拆”。然而,像张建贵这样不愿去挤就业独木桥的学生,成为众多学子艳羡的对象。

校园创业应该怎么创?作为亲历者,12月18日,张建贵向记者亲述他的创业经历和故事,记者总结了最核心的七条干货:苦难的“钉子思维”、遍处觅食的嗅觉、时刻为自己创造逆境、“义务猎头”拉来的朋友圈、囊中仅有68元钱仍在坚持、名人传记是最好的老师、校园刮起的“募捐风暴”,现分享之,请诸位自行思考。

干货一:苦难中的“钉子思维”

作为一位来自贵州遵义“犄角旮旯”的张建贵,父母长期以农为生,他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从小过惯了穷日子,吃过不少苦。

小学时,每天他要跟二哥往返6个小时,走上好几十里的山路去上学。因家里穷,屡次因交不起学费,被赶出教室,甚至家里有时连饭都吃不上,揭不开锅。

没雨伞的孩子只能奔跑,小时的困难日子让他炼就了一种独特的“钉子思维”的赚钱之道。“在合法的前提下,我就如同一根钉子,哪里有能赚钱的空,就往哪里钻。”张建贵告诉记者,他比同龄人更渴望赚钱,更渴望成功。

五年级时,小建贵开始和同学批发冰棍、雪糕等冷饮到他们的小镇上卖。“每一根冰棍进价一毛钱,卖三毛钱,每根雪糕进价三毛钱,卖五毛钱。”他回忆那段经历说,从家到镇上每天往返要走4小时的山路,但意识到“自己能赚钱了”很开心,“小孩子的快乐总是那么简单”。

他从小学就开始近视,上课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一直想买一副眼镜,但因为家庭拮据,父母答应他“说好了的眼镜”一直悬而未决。终于等到初二的时候,张建贵答应替舅舅带一个星期的表妹。结束时,舅舅给了他300元钱。钱一到手,他就径直走向眼镜店,为自己添置了一副眼镜,以至于好几天都处于“自嗨”状态。

20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西南大学。入校前的暑假,张建贵在老家遵义培训学校做兼职赚了4000元。8月,他带着这笔4000元的学费孑然一身来到学校。

以上故事像很多的传奇人物传记一样,是以困难的童年作为开头。这一切皆在昭示,张建贵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里孩子。

干货二:遍处觅食的嗅觉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一个“农民之子“,来到陌生的重庆,高高矗立的大楼、绚丽的霓虹灯让张建贵有点目眩,有点好奇。他暗自给自己鼓气——活出一个人样来。

进入大学不久,他就开始“觅商机”。他发现,大学生普遍的宅寝现象:打游戏,看电影,看书,除了上课和一日三餐,几乎都不愿出去。意识到这点,他的第一份兼职应运而生,就是晚上在宿舍楼卖包子。“从校园小吃街批发包子,运到寝室卖,一晚上就卖一两个小时,平均每天能赚五六十元钱。”他说。

第一份兼职因为宿管的介入而终止。他开始寻觅其他商机。卖棉絮、卖电话卡、带旅游团、成立广告工作室、开培训班、开水吧、开快餐店……他总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商机,发现赚钱的项目。大学四年,他尝试了多种兼职,多种创业,也体验了“百味人生”。

大二新生入学之际,张建贵开始谋划成立一个“重庆一日游”的小团队,目标市场就盯着新来的家长和学生。他和他的小伙伴硬是拉到50名家长和学生参加了重庆一日游的旅游团。他身兼领队、导游,带团去逛了一趟解放碑、朝天门等地。

大二上学期,张建贵萌生了开实体店的想法。他和同学邹阳商议,在学校南区美食城开了一家名叫“创意广告“的工作室,各出一半资金。当时,他找同学东拼西凑借来6000元,租房子、购买机器,三天“创艺广告”就正式开业。本项目没赚到什么钱,但却让他汲取到很多经验。

大二下期,张建贵找到同学李明慧,共同在重庆垫江创办了培训学校,并组建了80余人的师资团队,最多的时候在重庆各区县成立了十二个分校,培训学校让张建贵累计赚到7万元。

大三,他利用之前开培训学校赚到的7万元,再加上之前的一些积存,和同学雷根共同投资30万在西南大学南区美食城开了一家名叫“水滴石”的水吧,每月的营业收入达到10万元。

今年年初,张建贵又和两个同学投资了35万,在杏园美食街开了一个快餐超市,月营业收入达到15万。现今,他又在四川资阳投资了一个培训学校,累计投入40万余元。

干货三:时刻为自己创造逆境

熟悉张建贵的人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从成立广告工作室、开设培训学校,到开水吧、开快餐店,他总是可以前瞻到每一个可以经营的项目,时刻预测项目的未来和发展。

他总是时刻在内心为自己创造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干货四:“义务猎头”拉来的朋友圈

张建贵总结了一条很关键的生意经:有能力又志同道合的朋友圈,而他扩充自己朋友圈的一大法宝就是,帮助西南大学的学生寻求兼职。

他大学里联系过几十家企业,曾为100名大学生介绍过各种兼职,内容涉及派送、促销、家教、展会……而且这一切的服务是免费的。这位高校中的“义务猎头”,表示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广交朋友,锻炼沟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毕业后创业打下人脉基础。

“我毕业后打算把水吧和快餐店转出去,然后专一地做我在四川资阳开的培训学校,帮一些培训机构招人,并从校园里为大学生找兼职,这些人脉都是现成的”,张建贵说,自己现在在大学生和外面的企业心目中打造的“口碑”,相信日后能在创业中帮上大忙。

干货五:囊中仅有68元仍在坚持

当初,张建贵打算成立“创意广告”工作室的时候,初步预算需要投入6000元钱,可那时的他钱包不是一般的羞涩,身上只有68元钱。为了筹备这笔钱,他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所有他认为可以借到钱的同学朋友的电话,一一翻出来,逐个地打。

“不借到钱,不罢休”,他说,总共打了六十多个电话,有四十多个拒绝,但还是有接近二十个人回复答应借钱,少则几十,多则数百,正是凭着这股坚持,终于把钱筹齐。

在大四开快餐店的时候,每天早上需要去菜市场购置蔬菜,张建贵为了节约成本,都亲力亲为,每天早上六点就出门,晚上常常十一点才归。

干货六:名人传记是最好的老师

从刚开始的兼职到后来的创业,张建贵都保持一个良好的习惯,挤出时间来看书。他对名人传记,特别是商界大佬的传记情有独钟,这是他创业道路上最好的老师。

在采访时,他告诉记者,最近在看关于马云的书,他说,马云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但是能从他身上学习到很多商业思维和商业思想。

张建贵有看商业财经杂志的习惯,《中国企业家》《第一财经周刊》《商界》等商业财经杂志都是他热爱的刊物。“我看这些杂志的时候,会做批注,杂志上精辟的观点,以及自己瞬间迸发的奇思妙想都会记下来。”

干货七:校园刮起的“募捐风暴”

张建贵的初中、高中分别在贵州遵义铁厂镇中学和团溪中学就读,记者从这两所中学获悉,只要有空,张建贵就会回母校支教,遇到条件艰苦的学弟、学妹,他都会伸出援手,现在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已不下20个。

父母当初给他取名“建贵”,有一种期望寄托在他身上,希望他能做一个对家乡有用的人,张建贵深知这一点。今年3月,张建贵组织发起的西南大学首届贵州老乡联谊晚会上,一次性为贵州安顺一所学校筹得近5万元善款,他自己也捐了1500元。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校园创业”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