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_招生简章-查字典大学网

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6-02-17 04:57:26pm

一、培养目标及办学方式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我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批准部分高等学校开展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7]57号)精神,自1998年起在企业中招收在职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管理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我校特别重视根据企业的需要培养人才。为了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通常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即教师走出校园,课堂设在企业;学生入学不离岗,所学内容、研究的课题必须与企业实际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二、报名要求

1、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属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或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2)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经历虽未达到3年,但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或具有国民教育系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且具有4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限制报名人数在10%以内);

(3)工作业绩突出;

(4)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5岁;

(5)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需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论文(设计)答辩。

(6)报考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的,在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7)工程硕士研究生与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规模内硕士生二者不得兼报。

2、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为2005年7月11日-27日,现场报名时间为2005年7月28日至31日。

注:网上报名时请必须在备注一栏中填写所报考院系;在备注二栏中必须填写专业课考试科目。

3、报名方式:

今年全国联考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和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报考者先通过互联网登录有关省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指定网站填写、提交报名信息,然后在规定的现场报名时间内到指定报名点缴纳报名考试费、照相、确认报名信息。

对以企业为依托集中(办班),由企业统一组织报名;

单独报名者,必须与相关学科联系人联系,在所在院(系)报名。

(1)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由本人所在单位推荐报考,推荐单位与培养单位必须签定工程硕士培养协议。

(2)考生在报名前须填写《2005年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报名资格审查表》(以下简称《报名资格审查表》,见附件)。

(3)考生一般应在工作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参加报名和考试。

(4)培养单位负责进行报名资格审查,审查时推荐单位和培养单位均要对考生的报考资格,在何地参加考试等有明确的意见,并在《报名资格审查表》中写明。

不符合报考条件和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学校不予录取,所产生的一切后果和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

(5)考生在参加专业课程考试时将《报名资格审查表》交与招生单位进行资格审查,培养单位将《报名资格审查表》存档。

报名费:80元

联系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招办贾云刚霍钢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硕士领域相关领域招生联系人

邮编:150001

电话:0451-86416113

传真:0451-86415167

报名网址:http://xwks.hlj.edu.cn(黑龙江省考生)

现场报名(确认报名信息):哈工大行政楼213室时间:7月28日-31日

其它地区考生请查阅http://www.cdgdc.edu.cn/:“2005年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网上报名网址汇总”

三、考试时间、科目及方式

工程硕士的考试时间按国务院学位办的统一考试时间进行。2003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将采取两段制考试入学办法。

第一阶段,考生参加由国家统一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简称GCT(GraduateCandidateTest)”,主要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的“GCT”成绩有效期暂定为二年。“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国语运用能力测试。“GCT”试卷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第二阶段,由考生持本人的“GCT”成绩单,到学校申请参加学校组织的综合测试。持有2004年“GCT”有效成绩且符合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年工程硕士录取标准的考生,可以此成绩向学校任一工程硕士培养领域申请报名参加综合测试(要考虑学校在考生所在地是否有招生工程领域)。

其中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科目参加全国联考,综合测试(专业基础课)由我校按工程领域自行命题,单独组织考试。

联考考试时间:2005年10月23日。

专业综合考试:2005年10月29日

四、录取工作

每年1—2月,我校根据考生考试情况,按考生成绩择优进行录取,招生名额由我校自定。录取时,考生单位或个人须与我校共同签定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协议。培养经费将在协议书中确定。

五、招生领域介绍

430102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由机电工程学院培养,学院现有7个系和4个研究所(中心),机械工程领域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航空宇航制造工程4个二级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40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教授7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7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139人,教师博士化率已达到50%以上。现有学生2618人,其中博士生398人,硕士生707人(不含工程硕士),本科生1513人。自1998年以来已连续招收工程硕士664人,授予工程硕士学位103人。

学院的机械工程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我国首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02/2003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排名第二。学院2004年科研经费达7200万元,成果转化创产值1.8亿元。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与教材65部。学院对外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美、欧、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于1981年被评为硕士点和博士点,1987年设立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1988年、2001年两次被评为重点学科;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长江学者计划可聘请“特聘教授”的学科,已有1名特聘教授上岗工作。目前有纳米制造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特种制造技术、制造过程信息化和自动化,现代设计理论5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精密、超精密加工和特种加工方向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居国内高校领先地位。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是第一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居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是由原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和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于1998年合并而成的。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学科是于1992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博士点。流体传动及控制学科是于1981年被批准建立的硕士点、1983年被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批流体传动及控制博士点,是“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首批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的单位,已有1名特聘教授上岗工作。本学科目前有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系统与测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新型气动元件及系统和流体元件及控制7个主要研究方向。

机械设计及理论

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1981年首批被批准的硕士点、1985年被批准的博士点学科,1997年被评为国家工科基础教学基地,1998年得到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立机械基础实验中心,目前在全国同学科中居领先地位。该学科目前有机械传动与控制、摩擦学、机械CAD及仿真技术、机器人机构及控制、机械振动与噪声5个主要研究方向。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于1993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设有CAD/CAM研究所,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研究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飞行器制造过程信息化技术,飞行器制造与测试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和飞行器特殊材料加工技术。

430103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学科是我国首批(1981年)硕士点,2000年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设立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信息获取技术(航天光学遥感技术与系统);光学制导与仿真;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与仪器;传感技术;超精密及纳米技术、光电技术与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国家973、国防基础研究、国防工程、总装预研和横向课题等重大科研项目20项。

该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已培养博士5人,硕士150余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0余人,硕士生50余人。

430104仪器仪表工程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

光电信息技术与仪器工程(原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于1981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被批准设立国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1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超精密光电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纳米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光电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仿生测试与仪器工程;光电测量技术与光学工程;自动化测试与控制工程;辐射测温与热物性测试技术;现代传感器与应用技术;现代显示技术与应用;网络化测控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各部委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1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0人,现已培养博士60人,硕士410人。现有在校博士生110人,硕士生160人。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于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自动测试与控制系统;测试信号与信息处理;内装自测试技术及系统;智能测试及传感器信息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仪器工程;微电子机械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重大预研项目及工程型号研制项目20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5人。现已培养出博士生40人,硕士生240人。现有在校博士生80人,硕士生110人。

430105材料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我校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以信息功能材料为主,研究各种先进功能材料的基础理论、制备、评价及应用。主要研究方向有:固体微结构与信息功能材料、位移式相变与形状记忆和超弹性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应用、功能复合材料。目前,学科点共有教师1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现有在读博士30人,硕士40余人,本科生100余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及省市研究项目20余项,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部委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两百余篇。

材料及热处理

材料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位于全国前茅,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材料科学系(含分析测试中心)是材料学学科的主体,主要开展新材料及材料改性新工艺两方面的研究。在新材料方面的科研方向有: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轻金属及金属基化合物材料、电磁材料、梯度功能材料、马氏体时效钢以及材料计算机模拟设计等。在材料改性工艺方面研究方向有:形变热处理、稀土化学热处理、强磁场热处理、离子注入表面处理、功能梯度涂层与纳米涂层、激光表面改性、表面微弧氧化等。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973”重大项目、国家“863”高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等重点科研项目60余项,研究项目累计6000多万元。许多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9项。近五年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每年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收录的学术论文约40篇、EI收录的论文约80篇。材料科学系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26名。现已培养出博士140余人,硕士420余人,在校博士研究生6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

建筑材料

本学科是由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构成。学科目前有教师35人,其中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0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砼的冬期施工技术、高性能砼、工业废渣利用、纤维砼、轻骨料砼、水泥烧成与水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建筑功能材料等。在这些方向的研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或先进水平。近五年来,本学科完成科研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奖项5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现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100余人。

材料加工工程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由原铸造和锻压两个专业组成。上述两个专业均系全国最早成立的,其中铸造专业是1987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并和焊接、热处理学科一起于1985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被批准设立特聘教授岗位,2002年再次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凝固理论及组织控制、液态金属电磁加工、非平衡凝固理论与计型、材料制备及成型工艺、精密优质铸件成型工艺及CAD、金属熔体结构及质量控制、复合材料特种铸造工艺、铸造过程数值模拟、金属塑性成型理论、塑性成型过程数值模拟及控制、内高压液力成型、等温精密模锻、超塑成型、机械合金化功能材料等。

材料工程系现有研究室14个,大型实验仪器设备数十台套,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预研和其他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科研经费数千万元。现有教授23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21人,副教授9人,92%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所大学、研究所等单位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及人员往来关系,为建设国际先进的学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焊接科学与工程

哈工大焊接科学与工程系(原焊接专业)于1952年由苏联专家援建,是我国第一个焊接专业,国家首批硕士点和博士点,首批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我国焊接领域唯一的现代焊接生产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四位从事焊接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中,有三位毕业于哈工大焊接专业。目前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后全国唯一招收焊接本科生的专业,每年招收专业本科生5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70人,博士研究生20多人,毕业学生遍布海内外,成为焊接技术领域的骨干。焊接技术与工程系隶属材料加工工程学科,现有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13人。该系拥有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其主要研究方向有:焊接智能化与自动化技术、焊接结构力学及可靠性评价、新材料及异种材料连接、微连接技术、特种焊接及材料表面工程等。

95年以来,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十余项,空间环境模拟大型真空容器的焊接制造、载人飞船返回舱变形控制与焊接等项目获得有关部委的表扬,十五期间承担国家课题,高技术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

430107动力工程

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动力工程领域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范畴,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即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建院以来共完成国家、部委、省及企业的科研项目280余项;获国家级奖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1993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000年,2000年,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32人,其中包括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2名博士生导师。各学科研究方向如下:

热能工程

1、燃烧测量诊断和控制

2、流动、传热和燃烧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3、煤的清洁燃烧和综合利用(煤粉的清洁燃烧、流态化工程、工业锅炉的清洁燃烧技术)

4、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烟气污染物的脱除技术,如烟气脱硫、脱硝和高效除尘技术烟气污染物的监控技术,痕量污染物的控制)

5、可在生能源及其利用,包括生物质气化和液化技术等生物质的能源化和资源化利用、固体废弃物和高浓度工业废液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

6、多联产技术,如能源和化工原料融合的煤炭综合利用技术

7、能量理论分析和节能技术

8、热能利用系统工程

9、热工测试技术与控制

10、锅炉技术和锅炉制造工艺

11、供热工程

12、蒸汽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13、工业炉热工与优化控制

动力机械及工程

1、气动热力学方向: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通过通流部分的几何变形和结构重组提高机器的气动性能。具体研究方向为高性能汽轮机气动设计技术、高负荷汽轮机叶片气动设计技术、超临界机汽轮机组叶片冷却技术、燃汽轮机气冷涡轮气动设计技术、地面燃气轮机高负荷、高性能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附面层抽吸式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跨音速高负荷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涡轮与压气机仿真平台开发及其关键技术、涡轮与压气机叶栅内气、热、弹耦合数值计算方法、压气机与涡轮气动设计体系。

2、强度与振动方向:主要研究动力机械的振动特性、关键部件损伤理论及故障诊断方法。具体研究方向为:转子振动及动平衡、发动机结构强度与振动、旋转机械故障诊断。

3、调节与控制方向:主要研究热能动力系统的动态现象及先进控制技术。在动力机械、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方向为:汽轮发电机容错控制及控制系统故障诊断、大型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轴系扭振的相互作用、动力系统的优化控制、大机组和大电网协调控制等。

流体机械及工程

1流体力学基础理论及流体机械内部流场分析研究。

2舰船舵机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3泵与风机类旋转机械节能控制技术研究。

4大功率流体传输设备液力调速控制系统研究。

5电站锅炉空预器可靠状态运行监控系统研究。

430108电气工程

电气工程系的前身是电机系,建立于1952年,是我国高校中建立最早的电机系之一,1998年被批准获得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电气工程系设有电气工程(电工)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四个博士点,其中电机与电器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电气工程学科现有教授36人(含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58人。(含硕士生导师35人)。

建系50多年来,全系教职工继承和发扬电气工程系前辈创建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光荣传统,在教学、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为哈工大的发展和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毕业生人才辈出,有以李长春为代表的领导者,以耿昭杰为代表企业家和以饶芳权、封锡盛院士为代表的学者:还有一批年轻毕业生,在省市领导层、学术界和企业界担任重要职务。电气工程系承担了多项自然基金、“863”计划等与国防建设和工业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项目。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中处于先进行列。

电气工程系从1999年起招收电气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到2005年共招生298人,学员来自山东电力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13研究所、吉林电力集团公司、艾默生电器(中国)和哈尔滨地区。目前,已有48人获得工程硕士学位。

电气工程系在电气工程领域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总线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交直流电器传动及其控制技术、电能质量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工业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等方面为企业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电气工程系坚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工程硕士培养基本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坚持学校的培养规格不降低的原则,另一方面坚持满足企业需求原则。注重工程硕士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学员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强调论文的工作和成果要对企业技术进步发挥作用。已毕业的学员大都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和实际工程项目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与企业的预研、技改相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既完成了论文工作,又完成了企业科研和技术改造,为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430109电子与通信工程

该领域包括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学科专业。主要学科方向是电子信息系统、通信系统及网络、多媒体信号处理、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等方面系统设计、开发及设备研制。

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198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雷达系统设计,信号检测与信号处理,个人通信与卫星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优化,集群移动通信系统,数字通信与综合业务数字网,宽带交换与ATM理论与技术,计算机多媒体通信网,企业专用信息网络,管理信息系统与网络,通信系统设计与分析。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金、高技术863及国防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21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8人,其中院士2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人,硕士生指导教师34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80人,硕士研究生618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70人,硕士研究生283人。

刘永坦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专家。张乃通教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空间通信和通信指挥控制系统专家。他们是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

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传输,近代信号处理技术,信息融合及识别,伪噪声编码与扩频通信,遥测遥控系统设计,数据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存储,过程控制与监控系统,应用电子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及应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金、高技术863及国防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20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研究员15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5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8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5人。已培养出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220人。现在校博士研究生42人,硕士研究生90人。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于198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波毫米波电路理论与系统、微波毫米波天线、移动通信天线、微波通信技术、目标与电磁特性、微波毫米波技术及其应用。目前承担国防基金、高技术重大科研课题多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人,其中硕士指导教师4人。已培养出硕士生67人,现在校硕士生18人。

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全国十五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该基地以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为依托,进行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化集成电路人才。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于1982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另有海外兼职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已培养出博士21人,硕士196人,现有在校博士生32人,硕士生97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芯片及IP设计、数字/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射频(RF)集成电路设计、集成传感器、MEMS微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攻关、高技术“863”、国防“973”国防基础与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15项,并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从2005年开始招生,主要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和工艺技术方面的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为相关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相关领域的本科以上从业人员。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学科于1982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8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4年成为教育部、科技部批准建设的十五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一,进行规模化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实用化集成电路人才。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系统芯片及IP设计、数字/模拟及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射频(RF)集成电路设计、集成传感器、MEMS微系统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攻关、高技术“863”、国防“973”国防基础与预研等重大科研项目15项,并于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多方位的合作。

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人(另有海外兼职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11人。已培养出博士21人,硕士196人,现有在校博士生32人,硕士生97人。

物理电子学

物理电子学学科是我国首批(1981年)硕士点,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4年设立可调谐(气体)激光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96年被确定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1999年建立了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物理电子学是近代物理学、电子学、光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本学科侧重激光科学、光电子学与非线性光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激光空间信息技术;可调谐激光、短波长激光研究;非线性光学技术与应用;光电子单元技术与器件。主要从事国家部委级课题研究,在研项目共50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15名,博士生导师12名,另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5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4人,在职博士生4人。

430111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于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鲁棒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智能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19项。本学科现有教授14人,副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11人。已培养出博士57人,硕士400人,现在校博士70人,硕士147人。

导航、制导与控制

导航、制导与控制工程学科于1978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198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于1989年被评为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也是“211工程”和学校进入九所后十五个重点建设学科之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非线性控制、计算机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智能控制、高精密惯性测试技术、飞行器制导与仿真技术、惯性导航与组合导航技术等。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航天工业总公司等重大项目20项。

该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士1人,教授13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生指导导师10人。已培养出博士62人,硕士409人,现在校博士生69人,硕士生99人。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是一个新学科,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传感器与执行器及工业过程控制、

现代医学信号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惯性测试技术及自动化装置、智能信息处理与控制、控制系统实现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省部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

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5人。现有在校硕士生18人。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学科是近几十年来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并且与人工智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的理论与应用,数字图象处理及、系列图象分析、弱信号检测与智能跟踪系统、目标识别与成像精确制导、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目前承担国家基金、省部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

430113软件工程

200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首批被教育部批准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软件学院以“国际化、工业化、高质量、高速度”为办学理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原则,培养软件产业急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软件人才。软件工程硕士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数字媒体与信息处理、数字化企业与电子商务和嵌入式系统与软件四个培养方向。

软件工程硕士学制为2-4年(脱产学习2年,不脱产学习3年),修满规定学分后,在企业实习1年。学生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硕士论文答辩,颁发软件工程专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软件学院实行成本办学,硕士研究生学费为每年每生18000元,两年共36000元。在校学生可享受学院助学金(1000-3000元),奖学金(3000-8000元)和优秀硕士论文奖(1000-3000元)。

考取软件工程硕士的研究生入学时间为第二年8月份。

430114建筑与土木工程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1982年建立)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是建筑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它对形成人的生活所处的环境和空间,提高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水平,以及培养建筑学人才的综合建筑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取得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可从事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建筑设计部门从事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及城市设计等工作。

已有博士点。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为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城市与其区域发展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规律,对于建设合理、高效和宜人城市的途径与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可以胜任高等学校教学、规划设计和科研部门及规划管理工作。本学科硕士点于1985年建立。已有博士点。

建筑技术科学(硕士点1982年建立)

建筑技术科学是建筑学的专业基础学科,专门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建筑物理环境及防灾安全等问题,它对创造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硬件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取得该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的高级人才,能胜任高等学校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及技术管理工作。已有博士点。

建筑历史与理论

主要研究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与理论,本学科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建筑优秀传统,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以及丰富建筑学人才的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培养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中国建筑史: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近现代建筑史、古典园林技术、传统民居、中国城市史等。

外国建筑史:主要研究外国古代建筑史,外国近现代建筑史、外国园林技术、外国城市史等。

建筑理论:主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理论,西方建筑理论、现代建筑理论等。

设计艺术学

自1984年开始在建筑学学科中设立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并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设立设计艺术学硕士点,进一步扩大了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和研究方向,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办学及科研条件。

主要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产品设计及理论研究;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研究;公共艺术设计及理论研究;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管理研究。

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学科1982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评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空间结构、高层钢结构、轻钢结构、钢筋砼结构与组合结构、预应力砼结构、木结构、砌体结构、结构试验理论与技术、结构质量评定与加固、建筑施工技术、基坑支护技术。目前承担并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其他项目15项。

本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1人,副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硕士生导师13人。已培养博士36人,硕士130人,在校博士生50人,硕士130人。

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学科1998年度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岩土地震工程,桩基础工程,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冻融场地的地基基础工程,土木工程基础事故的防治措施与基坑支扩,工程岩体力学与工程地质学,地下岩土工程。目前承担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项,其他项目10项。

本学科有教授4人,副教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已培养博士6人,硕士20人,在校博士生5人,硕士20人。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1998年被批准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结构抗风与抗震、结构损伤与安全评定、结构振动控制与健康监测、抗灾智能结构与系统。目前承担并联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1项,承担并主持国家863“十五”重大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12项,其他课题118项。

本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导师2人。已培养博士8人,硕士15人。现在校博士生15人,硕士生20人。

桥梁与隧道工程

本学科于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本学科有全国优秀教师两人,国家级百千万工程人选一人。

本学科现从事桥梁结构和桥梁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在预应力砼桥梁结构、桥梁结构稳定与振动、桥梁加固设计理论、现代桥梁组合结构、桥梁结构耐久性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本学科现有博士导师3人,教授7人,副教授7人。现有在校博士生18人,硕士61人。

市政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给水排水(市政工程)专业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该专业的学校之一。1959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独立建制后,该专业是学院的支柱专业之一。该学科于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在全国率先获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被评为全国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1991年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1年再次被评为全国该领域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我校一直是全国给水排水专业工程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本学科形成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师32人,其中院士2名(全国该学科只有2名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博导10人,教授12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21人在读博士7人。

学科现已形成五个研究领域,即: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建筑给水排水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及其优化、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理论与技术。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前身是原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

专业成立于1952年,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该学科五年制本科专业。该学科于1981年获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在全国率先获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该专业在全国第一个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该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学规模最大(本科、硕士及博士生数量最多)、办学层次最高、实验室规模最大(实验室面积约4000m2),并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授14名(其中博导12名),副教授20名。

学科现已形成七个研究领域,即:供热系统及设备、建筑节能技术、空调制冷系统及设备、净化空调与室内空气品质、城市燃气输配与应用、热工过程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数字化技术。

该专业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500余名,博士研究生50余名,出站博士后研究人员6名。硕士、博士及出站博士后人员均居全国该专业第一。

430117化学工程

该领域与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相对应,隶属应用化学系。本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应用化学、化学工艺;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现已招收5批工程硕士。

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高能化学电源及电极材料;金属电沉积与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改性;稀土对材料的掺杂及改性;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改性技术(聚合物基复合材料、高分子功能材料、高分子胶粘剂),少污染工艺研究,无机非金属材料制备及应用(陶瓷化学、单晶掺杂与改性应用、纳米、纤维、薄膜材料制备与应用)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少污染工艺研究。

化学工程领域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含副高职)32人,其中研究生导师37人(含博导13人)。已培养出博士48人,硕士440人,现在校博士生84人,硕士生210人。

430123交通运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获建设部重点学科。设有国家建设部城市道路与交通重点实验室。

该学科以寒冷地区的道路交通为研究重点,形成了具有寒区特色的体系。多年来承担了多项交通部有关规范和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参与多条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设计与研究。该学科现有道路工程经济与管理、路面材料与结构、道路线形设计理论、道路建筑材料等研究方向。

该学科现有博士导师5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6人,在校硕士生86人。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及控制学科分别于1998年、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交通规划与管理学科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并拥有部级重点实验室,形成了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安全、智能交通系统、交通控制、交通信息采集及应用等研究方向。学科实力比较雄厚,研究特色突出,学术队伍组成合理。结合国民经济发展承担完成了大量的科研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该学科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人。现有在校博士生19人,在校硕士77人。

430130环境工程

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是由原哈工大和原哈建大两个环境工程专业合并而成。该工程领域现有环境工程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环境工程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已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荷兰等10多个国家20多所著名大学或研究单位建立了广泛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

目前,环境工程学科拥有教师37名,其中教授13名,博导13名,副教授20名,45岁以下的教师95%具有博士学位,学科现已形成六大完整的研究领域,即: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气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环境化学与清洁生产、环境生物技术、环境评价与规划。

430134航天工程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

航天学院现有航空宇航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下设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现有教师4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15人。其中空间飞行器设计(1997年调整为飞行器设计学科)是1995年经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我国高等院校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点,并于1997年由国家教委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学科,1999年被国家教育部定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岗位单位,2001年被聘为国家重点学科。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创建于1988年,并于2003年批准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点,是我国最早的研究空间环境及其效应的航天新专业。

目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863高新技术、国家先进武器预研、国防科工委等重大科研项目50余项。现已形成多个稳定和富有成果的科学研究方向:

飞行器设计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飞行器总体优化及一体化设计技术

航天器飞行动力学、控制与仿真技术

飞行器动力学设计与实验技术

飞行器可靠性与故障诊断技术

人机与环境工程主要研究方向:

航天器环境模拟、建模、仿真技术

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与空间生物技术

人、机与环境虚拟仿真技术

本学科现有教授15人,副教授11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9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4人。已培养出博士34人、硕士130人。现有在校博士生36人,硕士生30人。

430135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领域设车辆工程学科。

车辆工程学科1994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山东省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汽车工程研究所。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车辆系统动力学与计算机仿真、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电子技术、汽车零部件快速设计制造技术等。目前承担省、部级及横向课题10余项。

本学科有一支学术思想活跃、富有朝气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学术队伍,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其中硕士生指导教师12人。已培养出全日制硕士86人,工程硕士20人,中职硕士32人。现有在校硕士生37人,工程硕士生63人中职硕士12人。

430137工业工程

工业工程工程硕士招生领域,由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和管理学院(工商管理)联合负责学生培养,分方向单独进行招生。

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学科工业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的组织与管理、制造系统集成与管理(PDM技术及其应用、ERP技术及其应用、质量管理工程)、计算机系统技术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产品过程控制与管理等。2000年以来已经招收工业工程硕士45名。

工商管理

工业工程是工程制造与管理相互交叉的一个学术领域,它在国际上具有较长的历史。但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工业工程领域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进入21世纪,在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的制造大国的形势下,工业工程领域工商管理专业将成为更为热门的专业。

工业工程领域工商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在本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与管理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并能够独立担负工业工程管理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该专业设有作业研究与劳动定额、CIMS与管理、先进制造技术与管理、ERP与管理、供应链与物流优化等方向。

本学科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4人,(含博导3人),副教授12人。相关专业已培养博士12人,硕士156人,现有在校博士生20人,硕士生32人。

430140项目管理工程

项目管理工程领域致力于培养在本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设有建设项目管理、房地产开发项目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项目管理四个研究方向。

本工程领域依托于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中的建筑经济及管理方向。该方向的前身是国家唯一的建筑经济及管理博士学位点。目前承担并主持国家“十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等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多项横向课题,同时结合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承担了多项横向协作课题。

本学科有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已培养博士20多人,硕士300多人(其中该领域的工程硕士60余人),目前在校博士生60余人,硕士生近百人。

4301414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新设立的工程硕士招生领域,依托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领域较为雄厚的学科基础,主要面向各种物资流通企业、大中型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部门以及相关组织的需要,进行物流管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相关领域具有一个博士点和两个硕士点。物流工程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物流系统的规划、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制造业的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设计等。

本学科现有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人。相关学科中已经培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博士4人,硕士27人。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