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分析_大学生创业-查字典大学网

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分析

2016-03-23 09:18:10pm

大学生完成学业,从学生身份过度为社会生活中的职业人身份,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过程。同学们,查字典大学网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希望帮助您提供多想法。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自觉加强就业心理准备,努力提高自我的就业心理调适能力,为顺利就业作好准备。

第一节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随着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市场机制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毕业生需要自主择业,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专业能力、道德素养、文化素养等方面,同时也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我们将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使毕业生了解影响就业的心理因素,积极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时调整不良的就业心态,帮助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实现顺利就业的目的。

一 、 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因素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后因就业问题而引发的心理活动,它的产生与发展变化受到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1、生理状况和心理发展水平

毕业生的年龄大多在23岁左右,生理发育已经成熟,心理还不够成熟。就生理方面来说,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对于应聘人员的性别、身高 、健康状况等有所要求,同时职业本身的性质对从业者的生理状况也有限制,如招警考试要求应试者的视力在1.0以上、色盲者不宜从事需要色彩辨别的职业等。因此生理因素对就业有一定影响,从而影响到求职者的心理。

就心理发展水平来说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一个人的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如感知能力、记忆力、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力、情绪调节能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工作能力、工作效果,所以很受用人单位重视。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往往让应聘者做一些心理测试题,以便选拔出适应岗位要求的从业者,这也体现出心理发展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2、个性特点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方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 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兴趣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也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俗话说,人上一百各样各色,不同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毕业生在择业时有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决定了择业的不同取向。如有的毕业生希望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毕业生甘愿承担一定的风险而自主创业,有的学生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学生甘愿到艰苦的地方,有的学生择业时消极自卑,有的学生充满自信等等。

3、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指知识体系在求职者头脑中的内在联系。结构决定着能力,不同的知识结构预示着能否胜任不同性质的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职业发展呈现出智能化、综合化等特点,根据职业发展特点,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更加宽泛、合理。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而且要对相近或相关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必要技能的掌握,才能适应因社会快速发展而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变化。

可以说丰富的知识容量、较强的动手能力、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确立毕业生在求职市场是否自信的基础。所以,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二)客观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人是社会性动物,生活于社会中的个体难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就业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风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市场竞争已成为现在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手段,也给了毕业生择业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空间,形成有利于毕业生公平、公正、自主地去就业的局面。但由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经济发展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差异、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上仍存在任人唯亲和不正之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从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从心理学角度讲,适应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面对社会环境对就业的影响,大学生应客观地看待它,积极地应对它,保持健康心态。现实就摆在同学们眼前,恐惧、退缩、抱怨等都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毕业生应深入地了解社会、分析社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理,以达到适应社会,顺利就业的目的。

2、学校教育

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深化,现在高校不仅重视专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已摆在各高校议事日程。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与培训。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在学校为之提供的社会化教育环境中不断积累生活阅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去了解、认识社会,掌握社会生活的本领,从而使心理不断走向成熟。在这一过程中,一个学校的校风、人文环境、教学模式等对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如:南阳理工学院的计算机学习氛围,使一届届毕业生从中受益,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职业。中国教育报所报道的《闯荡中关村,不需要名牌护航》就是很好的例证。

资料阅读:《闯荡中关村,不需要名牌护航》

北京,是中国IT业的重要基地,而中关村就是IT业的心脏。这里汇集了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高校以及中科院等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引领着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成为从事IT业人士向往和梦想的殿堂。

南阳理工学院,这所偏居于河南西南部、名气不响的高校,却有不少毕业生走进了中关村。他们有的从事网页设计、软件编程、数据库管理、企业形象包装设计,有的从事电子产品的研发,也有的选择了自主创业,实现着自己的青春梦想。靠着一批又一批毕业生的带动,如今,该院已有300多名毕业生扎根在中关村。

出现这种现象决非偶然。南阳理工学院早在1996年就开始在在全省高校中率先投资建设校园网,它联通教室、公寓、实验室等各个角落。现在,电脑和网络已经成为南阳理工学院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电脑和网络,可以方便地交流、浏览新闻、完成作业、查找资料、下载软件,给学习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在该校,学习和应用网络的风气浓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这方面的见识和技能。

目前,校园网作为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在南阳理工学院得到充分利用。如该院的大学生软件苑,这里不但网站林立,还有网络技术支持中心和电子与电气协会等,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兼具网站建设、软件开发、电脑维护、电子制作等功能的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团体。在网站工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而且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催生这些优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成才环境。该院党委书记安身健如是说。

3、家庭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家庭的教育方法、家长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毕业生在就业时,其就业心理很容易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教育模式为民主型的家庭,毕业生就业时就自信、乐观,敢于面对挑战;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就悲观、无助、自卑感强,寄希望于家长的帮助。当然,父母在子女就业时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也有重要影响,如:有的父母希望子女留在身边,有的父母不愿子女到民营或个体企业就业。家庭教育影响着大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父母的态度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有所顾虑,这些都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心理。

二、学生就业心理动机分析

需要产生动机,动机影响到个体行为的发生。一个人为什么要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其它职业,为什么到这个地方而不去其它地方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就业动机支配的。因此说,就业心理的核心就是就业动机的问题。影响就业动机的主要因素有职业的社会意义、经济报酬、地理位置、劳动强度、自身的适应性等。概括起来,毕业生就业动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谋求专业对口的职业岗位

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专业对口的职业,学以致用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共同心理。他们认为专业对口能缩短工作适应期,有利于自我的才能发挥,有利于自我的发展。所以,不少毕业生宁愿报酬低点,条件艰苦点,也乐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

2、谋求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

职业有一定的社会意义,社会地位高职业容易受人尊重,而光宗耀祖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心态。所以,谋求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岗位几乎是毕业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动机。这些所谓社会地位高的岗位,主要是指有实权、有声望、经济实力雄厚的单位。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首选的就是这样的岗位。

3、谋求稳定性强的职业岗位

我国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使人们形成了从一而终的职业观念,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就业态度,认为有了稳定性才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大学毕业生放弃了一次次机遇,而到一些所谓保险性强的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不愿冒险。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更新,也有的大学生不再看重稳定性,而是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业形式。

4、渴望到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多 、劳动报酬相对高 、就业市场相对规范,所以很多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就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众多毕业生蜂拥而至,使这些地区的人才呈过剩状态。不少毕业生因准备不足多次求职无果而无功而返。而亟需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往往得不到所需人才。

5、注重经济待遇

现在社会上有句很流行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经济问题也很敏感。当然,一直依靠父母供养的大学生,渴望真正自立时,挣钱也就成了当务之急。只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才能建立家庭、回报父母,有的毕业生才能将求学时的贷款还清等。所以,大学毕业生择业时,经济待遇是他们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

6、渴望奉献社会,到基层建功立业

不可否认,有一批毕业生面对职业选择时,他们放弃一般人们所羡慕的好单位、高收人等优越的工作环境和职业,而是支援西部建设或到边疆、到基层、到生产第一线去建功立业。每年毕业前夕,都有一部分毕业生申请支边、支援西部、到艰苦地方去工作就是例证。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动机是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有志青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学子的精神面貌,是大学毕业生学习的榜样

三、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表现分析

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动机的不同,结合其自身实际,就会有不同的就业心理表现。有的学生乐观、自信为自己的就业目标不懈努力;有的学生则消极、悲观,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做起。

(一)积极的就业心理

1、乐观自信

这部分学生能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对职业的要求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能正确的分析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求职时能够扬长避短,千方百计地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追求目标,遇到挫折不气馁,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他们主动收集就业信息、主动出击,直至找到自己最满意的职业。

2、敢于竞争,有风险意识

这部分毕业生能顺应形势,早已从传统的统招统分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明白在求职市场中,竞争是必然选择。他们一方面为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完善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他们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竞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仅有竞争意识,更具有冒险精神。他们已丢弃了铁饭碗观念,不再把稳定性做为最佳选择,而更喜欢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职业岗位。尽管这样的职业岗位有一定风险,但因其发展潜力也大,更容易体现自身价值,所以为毕业生所青睐。同时,他们在就业中出现多元化的求职趋向,不局限于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尝试选择那些挑战与竞争性更强的职业,甚至着手自主创业。

(二)消极的就业心理表现

1、缺乏自信,依赖他人

有的毕业生对于求职一事总是忧心忡忡,担心失败,明明是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可是一看到求职者众多,就打起退堂鼓,尝试一下的勇气也没有;明知求职要靠自己去推销,可就是没有勇气跨进招聘单位的大门。有的毕业生依赖家长、依赖亲朋好友,在洽谈会上,由父母或亲朋好友代替自己同用人单位洽谈,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来决定。有的毕业生一到招聘者面前,就面红耳赤,手足无措,回答招聘者的询问也是语无伦次。凡此种种都是缺乏自信,缺乏对自己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所致。

2、自卑自贱,封闭自我

有的毕业生因自己生理或出身方面等的原因,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自我否定,自我封闭,不敢走向求职市场。如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个子矮或来自闭塞的农村而自惭形秽,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眼睛有问题或长相不好而不敢与人交往等。这些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3、犹豫观望,徘徊不定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工作,任何工作都是有利有弊的。在双向选择时,瞻前顾后,犹豫观望,徘徊不定,前怕狼,后怕虎,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时不敢拍板,即使做出一个决定,也还忐忑不安,顾虑重重,别人一旦说好,便沾沾自喜;别人一旦说不好,就后悔不迭。这类毕业生缺乏对自己的清醒认识,对利害得失过分注重,往往会失去许多难得的良机。

4、缺乏主动,盲目从众

从众心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毕业生求职择业时也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大学生在求职现场热衷于热门职业,热门职业应聘的人数越多,他们对热门职业的渴求越大;也有毕业生看到别人都去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择业,自己就跟着效仿。这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没有量体裁衣的求职意识,把自己限制在狭窄的求职道路上,成为一叶障目之势,从而错失不少就业机会。

5、求稳或求闲心理

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毕业生不能从这一现实出发,一味求稳或求闲,人为给自己的就业道路设置障碍。所谓求稳是指在选择职业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试图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寻找有安全保障的工作;所谓求闲是指在求职择业中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是知识分子,而追求舒适、清闲、安逸的工作,宁可待业也不干艰苦的工作。这样的毕业生往往毕业后便失业,仍然依靠父母供养。

6、怨天尤人,认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包分配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已是过去式了,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才紧缺时的分配政策。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在求职的道路上,没有人会主动向你说请字,你必须使劲地敲门,直到有人来给你开门为止。而有些毕业生还是没有明白这个道理,面对求职地艰辛,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在郁闷、抱怨中打发日子,而不是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地进入求职市场。

7、孤芳自赏,好高骛远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社会上的所有工作都能胜任,因而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自傲清高,挑三拣四。如在目前毕业生求职倾向中有所谓的三高,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有的毕业生还有攀比心理,认为自己比别人强,所以选择职业不能落后别人,对工作的具体要求有六点,即名声好一点、牌子向一点、效益高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离家近一点、管理松一点。这是一种明显贪图安逸、追求享乐、怕吃苦的表现。其就业思想中带有明显的功利动机、享受动机、求名动机。如此追求三高、六点在就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壁。究其原因,这些学生的问题在于一是脱离社会,对社会缺乏认识;二是过于依赖自我感觉,而对自我理性认识不足。

在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毕业生应该使自己与社会发展要求保持一致,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树立自强、自立、自信的意识,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既不自负也不自卑,充分发挥自我优势,正视自己的不足,通过双向选择,寻求自己理想的职业。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应有的心理准备和意识

大学生就业是其人生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适应职业需要,大学生除了应做好就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职业道德准备,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勇敢地迎接就业挑战,是非常重要的。求职不同于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我发展、体现自我价值。因社会发展迅猛,经过数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人才需求的数量和模式与当年入学时所做的预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同学经过几年的学习,对专业和行业的认识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专业由热变冷了,或由短线变成了长线一些专业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中,却仍然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和需要。种种原因可能使同学们在毕业后求职择业时感到灰心、无奈或失落。为了能够有所作为,走出无奈,毕业生只有走出象牙塔,正确地认识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了解社会需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顺利实现就业。

一 、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备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高涨,或灰心丧气、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神不宁,以致于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也影响到了正常的求职择业。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心理反应呢?充分的心理准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毕业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心理准备。

1、做好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并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相对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等都有稳定性、规律性,在这样的环境里,容易滋生浪漫的情调和美好的理想,但这样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着由一个无忧无虑、令人羡慕的大学生,转变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就是所谓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变需要大学毕业生抛开幻想,面对自主择业这一社会现实,及时地进行角色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大学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是为个人适应社会需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打下的基础,只是一个知识积累、储备过程。这样,大学生就不再认为自己是社会上的特殊群体,而只是就业劳动大军中的普通一员。从而及时地进行角色转换和合理的角色定位,正视自己的身份,自觉投身于择业者行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

2、正确的自我认知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人的个体差异更是不胜枚举。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这种种的不同,决定了适合自身的职业和职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求职者,只有在知己的基础上才能扬长避短,从而作出适合自己的求职决策。科学地认识自己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科学的心理测试、测量。当然,通过与老师、家长、同学交流,得到他们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也是一个有效的渠道。

3、正确的职业认识和评价

正像不同的人有适合自己的不同职业一样,职业对适合从事的人群也有要求。如从事推销、公关性质的职业,需要性格外向、多血质或胆汁质的人,而在流水线上工作的人最好具有粘液质的气质特征。所以作为一名求职的大学生,需要对职业要求有一定的认识。

职业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因此,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最好不要给自己的职业选择限定在某个范围内,摆脱轻视体力劳动或服务性劳动的传统思想,而是要根据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拓宽就业渠道。

4、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准备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就业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状况。但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过度为大众化教育,人才出现相对过剩的现象。据统计,我国2003年有毕业生212万,一次性就业率是70%,有60多万毕业生在当年未落实到就业单位,2004年有毕业生280万,一次性就业率略有提高,达到73%,有70多万毕业生在当年未落实到就业单位。从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是多么严峻。作为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好求职道路上将可能遇到的艰辛和曲折的心理准备。所谓人才相对过剩,是指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不是多的用不完了,而是呈现出需求不平衡的状况。如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单位,仍苦于招不到需要的人才,处于无米下锅的局面。所以希望回报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学生,应该审时度势,做好到边远地区或基层单位的心理准备。

5、克服依赖心理,实现真正自立

对于一个人来说,年满18岁便被视为成人。但在我国,青年学生在大学毕业前大多数仍在依赖父母、老师的帮助指导,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立。因此,有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种缺乏自信,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毕业生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就业事宜,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用人单位会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最终事与愿违。因此,大学毕业生一定要实现自主择业,靠自身实力叩开职业大门,充分做好不依赖任何人的心理准备,实现真正自立。

6、遭遇挫折的心理准备

求职过程也是一个竞争的过程,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者。当前,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理想与现实会出现一定的差距,这时,大学生往往产生自卑、恐惧等不健康的心理,如自负心理,认为伯乐还没有出现,不能从自身找原因;迷惘心理,即当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尽吻合时感到无所适从,当与别人竞争失败时怅然迷惘;逃避心理,在双向选择时发现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于是追悔、逃避,对就业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消极心理,即不能正确认识和分析就业中的不合理现象,而感到失望和无助;报复心理,即认为自己就业不成功是招聘人员的故意刁难,从而谋求报复,2003年浙江嘉兴市就发生了一起大学生因公务员考试落选而用水果刀刺杀工作人员,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以上种种表现,都是毕业生对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而造成的,以至当挫折真正出现时,不知该何去何从,以致于迷失了方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对自己和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预想到可能出现的障碍和挫折,不怕失败,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欲挫欲奋,至到择业成功。

7、就业后期望值与现实有差距的心理准备

大多数毕业生是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可能使大学毕业生梦想着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也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学生毕业生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不足,可能导致领导或同事的批评或冷遇,犹如当头一盆冷水,使其失去心理平衡。如将大学时期懒散的生活习惯带到工作中;好高鹜远,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对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工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不能按时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过于看重自我得失,不思奉献;缺少集体观念,对事妄加评论,造成不良影响;感到工资底,领导对自己不重视而牢骚满腹;业务不熟练,造成工作差错等。这些情况都可能使意气风发的毕业生受到批评或冷遇,有时可能不是毕业生的过错,但也受到批评,感到冤枉、委屈。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毕业生能够冷静下来,分析其中原因,亡羊补牢,不断进步;但也有人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以往的成败得失只能代表过去,新的起点需要重新开始,以自己的实际表现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所以,大学毕业生要对期望值与现实的差距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宠辱不惊,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总之面对人生的转折,大学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顺应社会发展。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临阵不乱。希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实际岗位上做出一番成绩。

二、应有的就业意识

必要的心理准备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树立一定的就业意识则能帮助毕业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迎接就业挑战。

1、培养积极主动的求职意识

很多大学生在对学校或专业的选择上,因受这样那样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把自身情况与职业生涯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同学是为了获取最大的被录取可能,而选择了自己并不了解或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当时社会热点的影响而随波逐流,选择那些所谓的热门专业;有的同学是受家长、中学老师以及亲朋好友建议影响,以他人的尺度来选择自己的专业;有的同学则是因分数低或志愿没报好而被调剂录取的。因而,从总体上来讲,大学生对所选专业以及将来自己所适应的职业等问题可能处于盲目状态。等到即将毕业,尤其是面临择业问题时,往往感到手足无措,更难以适应就业制度的变革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但专业的选择已成事实时,大学生应抓紧了解自己的专业,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使用方向,树立专业思想。并主动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跟上社会发展变化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在毕业前,注意搜集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本专业的用人信息,树立自我推销的求职意识,凭借自己的实力叩开职业大门。

2、创业意识

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在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激励下,完全可以走自我创业的道路。这样可以在就业难的情况下,另辟溪径,不但为社会拓展了就业渠道,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据说,大学生创业在美国高达25%,在日本有10%,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呈上升势头。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有敢闯敢干的精神,树立自主创业意识。

3、转业意识

我们通过与毕业生座谈了解到,不少强调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更加难于找到用人单位,有的同学不能实现一次性就业,与其就业观念有很大关系。以专业对口为择业标准的这种画地为牢的观念,确实制约着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有关专家指出,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其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终生学习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所接受。目前在发达国家,一个人全部在业期间平均更换4-5次工作岗位,从业期间的再学习已是非常普遍。从一而终、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不利于个人发展。经过系统学习,基本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应具备转业意识,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避免一棵树上吊死。

4、转换角色意识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他们熟悉的是三点一线的学校生活,对社会了解较少。在大学学习时期,虽然有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也只是对社会的有限的接触。从学生到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是其社会角色的转变,必然有一个适应过程、一段磨合期。毕业生应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自觉调整自己的思想、行为,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准备分析”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