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传译:“箱子”里的超级“小时工”_工作规划-查字典大学网

同声传译:“箱子”里的超级“小时工”

2016-03-02 04:18:53pm

同声传译“箱子”里的超级“小时工”

自由职业者,想工作就接活;一年工作百十来天,其余时间都在度假;日薪四五千还不打折,年薪三四十万稀松平常;出入五星级酒店,坐飞机永远头等舱……是的,这一切令职场人羡慕不已的工作条件,都是同声传译员的工作写照。但如果你动了心,打算去尝试一下这个职业,请姑且再用10分钟看完他们的故事。

在国贸星巴克咖啡厅的一隅,张洁安静地在看着书,却不知记者已经站到了她的身边。说是一本书,其实是一本厚约7厘米打印稿装订起来的册子,细看起来,竟全是关于“神经内膜”的相关科学论文。

“你的本职是医生?”

“算是吧,江湖医生。”张洁笑称道,“其实不是,我明天要给一个神经内膜的国际医学会议做同声传译,会议组织者给了我两本这样的论文集,让我提前做做准备工作。”

“这么专业的东西看得懂吗,还这么厚?”

“主要是学习专业词汇。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次做同传前,组织者给了我80多盒相关资料的录音带。但这些比起培训时的量,差远了。”

“那时(培训时)有多少量?”

“将近2000盒磁带,文字资料卖废品卖了53公斤。”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神秘的“箱子”

说起同声传译,很多人都抱有“神圣感”和“神秘感”。神圣是因为觉得这些出入高端场合的人,精通多种语言,站在政要背后很“拉风”;神秘,是因为他们的成长路径很神秘,有些自认为英语不错的人,不知道怎么才能走上这条路。

但在职业同声传译员张洁看来,这两种看法都是对同声传译工作的误读。

事实上,站在政要背后的翻译方式是交替传译。交替传译是在讲话人讲完一句话后停下来,等着“交传员”翻译后,再说下一句。而同声传译是利用专业的同传设备,坐在隔音的同传室(俗称“箱子”)里,一面通过耳机收听发言人连续不断的讲话,一面几乎同步地对着话筒把讲话人所表达的全部信息内容准确、完整地翻译成目的语,并通过话筒输送。与会者就可以通过接收装置,在耳机中收听相应的译语输出。

两者相较,同声传译比交替传译至少省去了一半的时间,二来也不会打断发言人的思路。这也正是同声传译日渐成为国际性大会中流行翻译方式的原因。

张洁介绍说,被圈里人称为“箱子”的同声传译室,大多设置在会场的后部。之所以要做成隔音房,是因为怕被外界的声音所扰。“我们在里面的时候,精神高度集中,需要好的环境。再有,‘箱子’里的麦克非常敏感,听众又都带着耳机,任何一点轻微的声音都会变成巨大的声响传到与会代表的耳机里,所以我们在工作时,手表、耳环、手链都要摘掉,甚至有很多带有金属小装饰的衣服都不能穿。”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声传译员需要在瞬间完成听、译、说的过程,这就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但是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所以同传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张洁也自称,很大程度上这也算是个体力活儿。

同声传译是一种瞬间的思维方式。同传员听到一句话,必须立刻记住,然后马上把它用其他语言说出去,忘掉,再记下一句。不夸张地说,这甚至是一个比绝大多数体力活都更令精力迅速消耗的行业。所以我们在大部分的会议里,都会在“箱子”里看到至少两个同声传译员。但他们并不是像配音一样,每个人翻译固定几个人的讲话,而是实行“倒班制”。

一般同传都是两人一组,每15~20分钟替换一次,专业的同声传译员连续工作最多不会超过半小时。“这是个极限了,你可以设想一下,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脑海里不停地交替进出,时间长了,脑子就会因为塞满各种信息而崩溃掉的。”张洁边说边做起了爆炸状。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很多同声传译在工作前,都只吃一些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品,油腻的食品想都不敢想。他们担心的理由是,吃饱了饭,或是食用油腻物后,血液会更多地流往肠胃,从而影响脑供氧。

但即使如此,一次同声传译的工作完成后,也会觉得非常疲惫,甚至时不时地想“吸吸氧”。

年薪50万的小时工

随着世界扁平化进程的推进与中国对外经济往来的增多,同声传译员的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因此也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

同声传译员中有一部分挂靠在政府机关,并为其专职工作;但更多的人群还是自由职业者,他们与同声传译的公司签有协议,有“活儿”的时候,公司会给他们打电话,如果觉得时间和报酬合适,就会去工作。

在同声传译的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个笑谈:现在按小时计算薪酬的职业不多,不是小时工就是同声传译。

作为高级“小时工”,专业同声传译员的价码多在每小时600到1000元。一般4小时起算,要是一天的会议就要按照8小时计算,一年四五十万进账还是比较轻松的事情。

同声传译人才属于全球稀缺人才,也是最难培养的人才之一。严重的“供不应求”,导致该职业人才的梯队化建设成为了重中之重。张洁自我调侃道,她只能算是“二线队”,虽然也经过了一系列的学习和3年的实践,但她的价码只能达到每天5000元上下。

对于有着丰富经验和经历的高级同声传译员来说,工资一天可达万余元。但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国内也就50人左右,水平规格极高的会议才会请他们做同声传译。

也正因为同声传译员身上笼罩着高薪光环,市场上逐渐有了一些非专业的同声传译员。这些人大多来自于高校或是“海龟”,但要知道同声传译还是有着很高的门槛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最多只能同声传译出30%的内容,而专业人士的最低标准也要达到80%。

现在市场上充斥的这类非专业人士,在压低了报酬的同时,也损害了这一行业的服务质量和名誉。“但是这种人对我们构不成太大的威胁,同声传译的好与坏,听众可以立分高下,做得不好以后就没人请你了。”在她看来,没有“金刚钻”就入这行的人,无异于是在“自掘坟墓”。

同传员的五重门

英语好的人就能当同声传译员了?

冷静,冷静!

在张洁看来,英语好只不过是做同声传译员的基础,而且很多人自认为的“英语好”,离同传员还差得远。要想获得同传的认证资格,必须要在获得高级翻译资格后再加试同声传译,而一个初级翻译的水平至少相当于英语专业八级水平。

进入同声传译的门槛相当高,不是读个研究生,接受个培训,或者拿个证书就可以进入这个行业的。市场上用来衡量同传员身价和资格的,是其参加过的会议经验。对于一个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经验的人来说,几乎没有踏入这个圈子的资本。

同声传译多少有些“反思维”,它不仅要求同声传译员记住上一句发言人的内容,更要在翻译的同时忘掉这句话,并记住下一句。与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曾在长安街上边看边读驶过轿车的车牌号的训练相比,同声传译的训练更为苛刻!

开始要从母语锻炼开始,跟着新闻联播说,而且要保证一字不错。中文新闻联播听完了,还要听美国的即时新闻播报。随着时间的推进,要听的内容也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就像笑话说的一样,连带着非洲土著味的发言都要翻译,“标准的郊区伦敦音儿”那算什么?

过了“听说关”,就来到了“翻译门”。先是拿着原稿翻译,调整用词造句和发音,再是按照采访或者讨论的模式发言,直接翻译。“刚开始练习边听边说的时候,只要一开口,就听不见磁带里讲什么了,于是说话声音越来越大”,为了保护嗓子,每天早上先泡上胖大海,都成了张洁的生活习惯。

会说不等于会译。翻译功夫练完后,就是开始“记忆层”的修炼。同声传译不是讲故事,不能有任何的添油加醋,更不能遗漏信息点。在训练时,要不停地组织逻辑后复述刚才听到的文章、讲内容概述和中心思想,用张洁的话说,这跟上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无异,只不过强度要大得多。

各种会议的主题千变万化,专业词汇的掌握程度与知识面也是同声传译人员的一项专业技能。“越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就越是要多了解一点。要知道为了这一天的工作,有时提前好几天就要找资料,看专业论文,琢磨某些专业词汇的用法,熟记行话。”张洁说着举起手中的“神经内膜”论文集做着例证。

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双语能力和同传技巧都达到一定程度后,同声传译员拼的就是身体和脑力了。一旦坐到“箱子”里,一切的杂念都要抛之于屋外,全神贯注于发言人的讲话。一般人干坐半天就够累的了,而同声传译员要耳朵、嘴巴、大脑一块动,并保持协调一致。可想而知,其背后的辛苦付出。

“我并不认为同传员是个多么好的职业,千万不要轻易踏入这一行”,张洁语出惊人。单不说一般人很难进入这个行业,就是进入了,也只能是吃“青春饭”。她分析道,同传不仅需要经验,更需临场的发挥,充分精神集中,调动所有的语言和知识储备。这也正是同声传译需要两人以上协作,需要换岗的原因。但即便如此,超过35岁再做这个行业也很难应付了,而且年纪越大越吃力。

在同声传译员的圈子里流行着一句话“如果你想活得潇洒,那就去做同声传译吧;如果你想英年早逝,也去做同声传译吧!”他们是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沉重与愉悦同在。从能够开始接“活儿”,到三十六七岁“退役”,只有6~8年的黄金时光。同声传译员的退出路径,一是回到高校,去培养同声传译人才;二是去做翻译。“做什么职业都不会比同传更累人了吧。”张洁谐趣道,能做同传的不是人,做了同传累死人。

但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她还是在努力提高着自己全方位的能力。离“退役”已没有几年,她的目标是:进入国内一线高级同声传译员的行列。

辛苦付出中,她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

同声传译轶事

1.一位发言人讲到《吕氏春秋》,一同传员像小沈阳的英文名一样,洋腔洋调地翻译道,“LvShiChunQiu。”而正确的译法是,SpringsandAutumnsofMasterLv。

2.一次英译中的工作中,外国朋友竟用起了其自学的中文,像模像样地说“加油”,但同传员没缓过神来,竟忘了自己要译成的是中文,反而说了句“comeon”。

3.一次发言人为了举例学习中国文化的困难,不断试着区分“孙子”一词。一会把孙子当人物,一会当做辈分,一会当做脏话。同传员忍无可忍地翻译道,“对不起,发言人已经把‘孙子’这个词搞得一团糟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