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就业观念需要学生个人、家长、社会共同努力_就业前景-查字典大学网

转变就业观念需要学生个人、家长、社会共同努力

2016-01-30 11:39:52am

大学生就业难是长期以来的社会热点问题。虽然近几年来国家连续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高校、社会各界合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未来几年内,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

目前,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现象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研究生当猪倌、当清洁工,一是考公务员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应该理性看待这两种现象,无论做什么都是他们的权利。大学生当村官到基层工作,或者投身‘三支一扶’,或者到各种各样低端的岗位上去,都是一种正常的流动,是他们跟市场的磨合。在这个过程中,流动越多,成才越快,要相信大学生的自我配置能力,一时的高端岗位和低端岗位不是定终身的。”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左东岭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在大学生就业这个问题上,不仅大学生自己要转变观念,家长和社会也要调整观念。随着经济体制的改变,现在已经步入就业多元化的时代,不是给民企打工就不叫成才。每个大学生都要找到最能发挥自己能力、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地方,只要这样,就是最合适的岗位。”

全国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校长刘吉臻在回答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时说:“从目前的社会竞争环境看,100%的就业只是理想,不能全部就业是绝对的、高就业率是相对的。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也一直在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大学生没有什么不能做的,行行出状元。但大学生是掌握一定知识、具备一定素质的人,应当把从事的行业做得出色、做到最好。”

左东岭委员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也与观念有关,那就是地域选择,宁可漂着也不离开大城市,其实一些大学生在大城市的生活质量是很低的。而我国的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乡镇,极其缺乏人才,当然这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很大关系,各地收入差距相差很大。据我所知,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基本是差不多的,但是像医生,差别就非常大,民营企业差别也很大。越是欠发达地区,越是难吸引人才;越没有人才,越是难以发展,这是一个不好的循环,所以建议国家多出台鼓励大学生去乡镇工作的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从高校教育的角度谈了他对大学生就业的看法:“我始终认为,就业问题是个系统工程,首先国家经济的发展要能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但这个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至于学校教育,应该做好两件事:第一件事把学生培养好,使他们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强一点。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国家对教育持续加大投入,高校加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学水平。第二件事就是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业教育和就业服务。把这两件事情做好了,就业问题就可能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企业家们也应从社会责任感出发,尽可能多地吸纳大学毕业生。社会舆论宣传也应该形成比较良好的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优势,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准确定位,找到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

刘吉臻委员也认为,从办学者的角度,更加注重的是教学质量,通过抓学风、抓就业和抓奖助,推动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使学生更加适应社会需求、更具竞争力。

吴江委员特别强调大学生就业的出路在于创业。他说:“现在国内大学生大体上创业率在3%左右,三年以后失败率高达50%以上,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资金少,没有管理经验,没有销路。因此,我们应该在大学生求学期间就实行创业教育。如果我们每年七八百万大学毕业生中有20%左右的人能够创业的话,不仅能带动就业量的增长,今后创新型国家的希望也在这批人身上。为此,我们呼吁加大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扶持力度,将鼓励生存性创业逐步转向发展性创业与生存性创业并重,扩大政策受益面,逐步建立普惠性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以投融资支持、税收减免、放宽市场准入等为重点,对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现代服务业创业、乡村创业加大支持力度;建立政策需求调查机制,以大学生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同时又亟待优化的政策为突破口,加强政策创新。”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