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十一种病毒_就业指导-查字典大学网

专家解读大学生初入职场的十一种病毒

2016-01-26 03:32:59pm

出场专家:曾任飞利浦等多家外企人力资源经理的业内人士汪大正,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北京中青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郭松,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周文霞,北京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卢林主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推荐部齐云志主任,北京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李国忠老师,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陈基和老师。

面对着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招聘会,大学生求职哪个不是场场不落,送简历如撒传单,可由于屡试不爽,莘莘学子感到择业艰难的烦恼。正所谓浮必显、躁必急,因此各类“毒素”也慢慢渗入了人才市场———假学历、假文凭、假证书以及装帧精美的虚假简历甚至徒具其表的各色人才“包装”。例如,某外资巧克力厂商的招聘会上,一名应聘女学生向面试经理特别提出自己从头到脚连眼睫毛都是咖啡色的。

汪大正认为大学生在面试时是有“规”和“距”的。首先保持学生的本色是最重要的,清晰简洁地介绍自我,准确地回答问题,然后,坦诚自身的缺点而不是回避。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美国青年在应聘几十次、投放了几百份简历都没有成功后,他写了一份全是缺点的个人简历寄给了一家大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但是没有想到他竟然得到了录用,人力资源总监的解释是他愿意接受一个敢于正视缺点的人,而不是想尽办法伪装的人。

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往往愿意归罪于学非所爱、学非所用。例如,一个学土建的学生在没毕业时就已经认定对这个专业毫无兴趣可言,并自认为有一定的艺术细胞,立下了“弃理从文”的职业理想。他毕业后一心要当主持人,结果一事无成,最终靠学过的土建知识找了设计师的工作。

汪大正指出当你不能在“兴趣”中寻找工作的时候,就必须学会在工作中寻找“兴趣”;当“肚子”和“面子”不可兼顾时,只能先解决“肚子”后考虑“面子”。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可以避免此类病毒,虽然那个学生认为自己有文学或艺术才能,但在报考大学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报考这类院校,这是务实和客观的态度,在择业的问题上,也应该同样抱着谨慎而实际的态度,理想不是借口托辞。

很多人在找工作时喜欢按门第划分,如北大、清华就应对应IBM、惠普等国际大公司,但是这样造成了大量未能如愿者的失魂落魄甚至自暴自弃。难道选择职业时真的要门当户对?例如,某名牌大学的一位研究生如愿进入了一家国际公司,但是他很不满意,他认为上司和领导都不如自己有能力,甚至为公司制定了未来的战略规划,但是不久公司就辞退了他,理由是他连和下级沟通30分钟的能力都不具备。

郭松说,择业是条件相对对等的选择,用人单位和个人双向的选择,所谓“门当户对”是不存在的。大学生求职中不应该有这种门第观念,正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择业的大门向每一个大学生敞开,但是对自己的估计过高或过低都会产生失落感。双向选择的“双”字是相互认可和接受的同义语,如果因所谓的名牌效应被拒之门外,又何必偏要非它不入呢?名牌大学并不等于名牌大学生。

大学生毕业后择业时,普遍有一个心理的误区:他们认为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学业有成,接下来的就业工作是该向社会“伸手”的时候了,觉得应该得到和收获了。这样的心理定位首先会造成对环境的不适应,比如在工作时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之后怨天尤人,就像新司机上路一样,只苛求其他人对自己多照顾而不考虑自己会不会给人带来麻烦;其次很容易产生见异思迁,不满足不珍惜现有的工作,而想着其他更好的工作。

汪大正认为这种心理直接导致了一些大学生的频繁跳槽,例如有的刚工作一两年的年轻人,却已经换了七八个单位了,问他们原因不是说不适合就是挣钱少。也许的确可能是环境影响他们的发展,如今我们也不鼓励那种“从一而终”的就业心态,不过谁都知道“不想当将军的士兵绝不是好士兵”这句话,但是只想着当将军而不想当士兵的人也绝不是个好士兵。解决不好这个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将会停留在好高骛远的“空中楼阁”。

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出现了两种病态的发展形式,一种是强化求职面试的技巧和攻略,自内而外的“武装”,细化到如何揣摩面试经理的丝毫变化以投其所好,有的职业顾问所教的职业技巧是在面试的时候怎样着装,怎样说话,甚至告诉学生该不该穿高跟鞋。另一种是用人单位直接大规模地“进入”学校,然后为学生尽快完成工作的“速配”。由于目前在很多高校从事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的老师都没有受过职业指导培训,只是一些负责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而有的学校更愿意把企业的人事主管或职业顾问请到学校,集中给学生进行择业指导。

如今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都会说自己的压力太大,比如某个学生刚刚开始工作就已经规划好3年之内要挤掉主管,5年后成为总监,35岁之前要成为年薪50万的职业经理人。为此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不惜花费几十万元读MBA,但最终因把身体累垮了没有完成公司的任务而被解雇了。

汪大正指出为什么现在的西红柿味道不好吃?为什么翠绿的黄瓜却不再满屋飘香?原因是催化的作用,就是因为它们的生长过程违背了自然生长的规律,本来应该生长6个月的果子两个月就摆上了市场,虽然看上去又大又红,可味道却不再浓郁了,这就是催化带来的副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版的“揠苗助长”。但是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就是对成功评判的标准和定义的模糊,我们过度宣扬了财富对衡量成功的作用,推出的某某财富排行或几大青年“财”俊,都给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平添了重重的压力,追求速成和暴富成为卸不下的重担。

病例:小周拿着10份自制的有50多页的个人材料走进招聘会场,就像搬着一摞书一样。拿到他递上来的个人材料,想找“英语水平”这一项居然找了两分钟的时间。结果多数他投材料的单位都只是草草问了他两三个问题就草草了事,因为他的材料翻起来太麻烦了。

卢林:由于用人单位在招聘会上要经手的个人材料有成百上千份,所以材料要简洁明了,一般以1至2页A4纸为佳。当中最好分为基本情况、专业成绩或证书、求职意向和基本要求、特殊要求几项。其中应该突出学校、专业、本人基本情况等主要内容,层次要分清,尽量不要有描述性的语言。求职意向广泛一些比较好,而特殊要求少一些比较好。

齐云志:二次或二次以后和企业接触之前,要了解企业在该行业中的背景,心中有数。提问的时候,可以提一些关于激励机制、发展前途等方面的问题。提问的时候不要自我意识过于浓烈,否则心态就容易失衡。企业通常认为健康的心态决定一个人才的发展。

卢林:第一份工作是一个人职业发展的第一步。公司录用了你,在你的学历、学识或是工作能力上,同事和老板都不会对你有所疑问。在做人上,应该被动一点,在荣誉面前退一步,在困难面前进一步。试着去了解你所在的企业,你了解大家的过程,也正是大家了解你的过程。

陈基和:求职过程中技术性的细节不是不重要,求职的根本在于先要认清职业本身的特点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自身的优点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自己想要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倘若忽略了这些而盲目追求细节、技巧上的东西,在整个求职过程中就会显得非常不自然。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