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_招生简章-查字典大学网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2016-02-18 04:40:03pm

一、学校概况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前身是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至今已有70余年的办学历史;1978年成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2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服务基地。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西城校区占地约13.3公顷,校舍建筑面积约16万m2;大兴新校区于2009年3月开工建设,占地约67公顷,规划建筑面积约38万m2,列入北京市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2011年9月投入使用。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后,生均占地面积约为101 m2,生均校舍面积约为41 m2,生均教学科研用房约为23 m2。

学校一贯坚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市化”的办学定位,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协调发展、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环境。学校的建设发展与首都城乡建设紧密相关,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息息相关。学校把握办学定位,以满足首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为使命,适时调整学科专业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形成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服务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工为主,理、工、管、法、文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行业关联紧密为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约4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值为1.47亿元,生均设备值为1.98万元。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9205个,计算机3754台。图书馆藏书112.1万册,生均149册,电子图书文献21.5万册,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2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中外文期刊1237种;并与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共建中国建筑图书馆,成为全国建筑类图书最齐全的高校。

学校现设有10院3部,即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计算机教学与网络信息部、体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学校重视学科专业规划建设,形成了市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和国家级、市级、校级特色专业等层次清晰,服务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较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成为土建类专业设置最齐全的建筑类院校之一。学校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建设,优化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出服务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领域的学科专业特色和发展要求,将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体现在课程设置及各个教学环节中。学校1999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多年来,学校已为首都城乡建设领域输送了50000余名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不可替代的建筑类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建筑学等5个专业通过建设部专业教育评估;“十一五”期间,在教育部和北京市“质量工程”建设过程中获得市级以上质量工程标志性成果近百项,位居同类院校前列。

目前全校共有26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北京市特色专业7个;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和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培养类别、领域;有北京市重点学科1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2个,共建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个,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大学科技园1个。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学术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两院院士周干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学校兼职和客座教授。学术队伍中现有专任教师567人,其中教授101人,副教授248人,159人具有博士学位。

目前,学校有北京市政府参事1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市级人才1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4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北京市优秀教师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2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52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12个,北京市管理创新团队1个,在全国各类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担任委员的专家12人。

学校借助地缘优势,与100余家在京企业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选聘了200余名企业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担任校外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鼓励交叉学科选题、校企联合培养,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视野,也锻炼了其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意大利、新西兰、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2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美国奥本大学、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并联合培养高职生。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生10544人,其中,普通本专科生6424人,研究生888人,留学生60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172人,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得到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近5年,毕业研究生主要就业于在京的工程设计研究、科研单位及建筑工程企业等,直接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等工作,为首都城乡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骨干、带头人和业内技术及管理骨干。学校2009年被评为“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成为第二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围绕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近5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600余项,其中国际合作课题20余项、国家级课题193项、省部级课题217项;科技服务总经费达到5.94亿元,到校科研经费2.65亿元,连续4年位于市属院校前3位;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4095篇,其中核心期刊1797篇、三大索引收录608篇;出版著(译)作和教材237部;获专利45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4项,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在市属高校中位居前列。

学校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现代高等教育规律,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立德树人,突出教学中心地位,以学科为引领,以科技做支撑,以质量求发展,充分发挥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根据服务首都城乡建设的要求,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步伐,在未来10年,使学校办学水平居全国建筑类院校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先进行列。

二、学科专业介绍

(一)学术型研究生(以学科代码为序)

1. 设计艺术学(0504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本学科在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协同建设中,成为特色突出的“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空间环境设施与产品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多学科专业交叉链接综合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成为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善于创新、结构良好的学术队伍,现有校内研究生导师多人,并借助在京著名高校资源和校企合作优势,聘请了一批有学术和行业影响的兼职导师。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环境,具备工艺系统配套、设备先进的设计、实验、艺术创作等条件,国内外专业图书、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等资源丰富,研究生在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设计艺术理论学习和实践。2008年“建筑与环境模拟(设计)实验中心”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成为“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共建学科;2010年成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共建学科。本学科与意大利、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类院校相关学科,以及国内高校、相关企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持定期的交流,可以更快地掌握学科发展动态。

近年来,本学科人员主持或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和160余项各类工程设计研究项目,出版编(译)著、画册和教材近40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公开展出和发表艺术作品近300件,科研经费累计1500余万元,一部分作品参加了国际、国内的重要竞赛、展览等并获得奖励。

本学科设置7个研究方向:空间环境与设施设计研究;空间环境产品设计研究;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研究;展示设计研究;公共艺术设计研究;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空间环境美学与伦理研究。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以设计艺术学为主干,依托艺术学、建筑学、机械工程、哲学等相关学科,通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艺术修养、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了解国内外设计艺术学专业理论、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国语,有能力检索和阅读专业中外文资料及开展专业交流,有能力独立从事某一研究方向的设计与研究。

毕业研究生侧重在城市与建筑环境规划设计、城市(际)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工程、历史城市与建筑艺术保护、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中,从事较高层次的专业设计、艺术创作、项目开发、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

本学科设置于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控制理论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工程应用研究。多年来,本学科已形成了以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为专业特色,控制理论和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皆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同时还聘请了多名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授,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本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中心于2007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为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研究环境。

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多项省部级奖项,出版专著30余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有数十篇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数据库收录。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网络化控制;建筑设备控制与节能;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自动控制领域的发展动向,具有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建筑智能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能力。本学科毕业生就业范围广、就业率高。

3.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1)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199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了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更快地使学生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现有专职导师及住建部、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如北京旧城保护规划研究、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研究、长城保护研究等,为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与研究条件。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乡土建筑;当代建筑理论。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奠定扎实的中国古代文献基础与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史学研究的功底;具有文物建筑保护设计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4.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2)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工业建筑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建筑与城市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5. 城市规划与设计(081303)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现有本校专职导师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在京城市规划设计单位的兼职导师多人。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各类科研课题,以及北京市重要的科研项目,出版了多部研究专著,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

2009年,本学科“北京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成为北京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主持单位,依托单位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城市规划类、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的教学交流、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动态。

本学科设置6个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居住区规划;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规划与设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所需要的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6. 建筑技术科学(081304)

本学科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03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组成,并形成发展特色。本学科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治学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与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定期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本学科聘请了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科研设计单位的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出版了一批研究专著,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大量论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建筑防灾与安全;建筑物理环境。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动态;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具有从事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功底;具有建筑技术科学领域的设计研究能力;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7. 岩土工程(0814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及建筑材料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共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本学科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特别聘请俄罗斯教授共同参与岩土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有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余万,设有直接用于实践教学的地下工程施工仿真实验室。近几年,本学科人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20余篇。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地下工程防水与防腐蚀性能研究;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首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城市地铁建设、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地下结构的设计、地下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培养岩土工程领域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方面的专门人才。

8. 结构工程(081402)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本学科自1982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土木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年通过建设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70%。本学科聘请数名全国工程设计大师和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研究生导师。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局级项目50余项,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20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教材近30部,在学术界具有较大的影响。2009年本学科 “工程结构抗震新技术”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亚美尼亚等国家院校的相关学科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实验条件,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为北京市“土木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和北京市级“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主持学院。实验中心设置结构实验室、道桥实验室、岩土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施工仿真与计算机模拟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6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2000余万,面积达3000 m2;配有先进的美国MTS水平拟动力试验系统和各类道路、先进的建材科研及检测设备;2007年落成的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是华北地区唯一的同类大吨位实验设备;2010年落成的600t卧式拟动力反复拉压试验系统,系国内首创;2000t压剪试验系统为国内最大吨位隔振实验装置。实验中心现有仪器设备150余件,为人才培养、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保证。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砌体结构的静力、动力分析及工程设计;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研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的设计理论、锚机具及施工技术;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研究建筑、结构的现代施工技术及施工管理;结构监测与加固;建筑材料:研究建筑垃圾、尾矿资源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相关机理,粉煤灰的活化处理;绿色高性能混凝土配制、结构与性能;高强、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及新型特种混凝土应用技术。

9. 市政工程(081403)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目前实验室面积达1000 m2,包括给排水实验室、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及中荷合作的“可持续环境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本学科自1981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学术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4人,博士6人。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和“863”科技攻关项目及省、市级多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多次获得科研成果奖励。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给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建筑给排水理论与技术;给水排水工程系统优化;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这些方向的研究成果为解决首都城市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在一些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建筑居民小区的可持续水循环、雨水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本学科重视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与北京市政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排水集团、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等有良好的协作关系,与荷兰的Delft大学等建立了信息交流、联合培养人才等合作关系。毕业研究生在管理部门(如北京市排水集团、国家专利局、环保局等)、设计单位、房地产公司、环保产业、科研单位及大专业院校等从事有关市政工程的各种工作,成为技术骨干,受到单位好评。

10.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4)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199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形成较为突出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1年“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成为首批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北京市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本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本科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学科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0人,其中博士11人。多年来,本学科不断为北京市输送暖通空调和燃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本学科还拥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实验教学基地,实验室拥有价值为1500多万元的教学科研用仪器设备。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省部级、北京市科研教研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40多项,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1500多万元,先后获得各类专利及省部级奖20余项。

目前本学科的实验室已成为北京地区具有先进水平的建筑环境与设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基地,教学及科研实验设施的水平已达到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部分研究领域及其成果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优势是拥有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师资队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中法联合办学,在城市能源结构调整、建筑节能及改善居住环境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突出成果;积极开展国内外的合作与学术交流,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天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为促进首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突出贡献。

本学科设置8个研究方向: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供热与热能利用;城市燃气输配;燃气燃烧与应用;流动传质传热;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11.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5)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本学科早在上世纪70年代唐山地震后,在全国率先举办抗震讲习班,共32期,为在全国普及抗震设计作出了重要贡献;郭继武教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大学统编教材;著名结构动力学家钱培风教授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编著了中国第一部《结构动力学》,为中国地震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础。2008年,本学科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高级工程师4人。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结构实验室MTS拟动力加载设备及2000t长柱伺服控制试验机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的结构动力检测设备和小型震动台,发挥了较大的科研作用。本学科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抗震所、防火研究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聘请了来自北京著名研究院所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兼职导师。本学科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波兰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科研与教学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学科教师多年从事工程结构防灾减灾领域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一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科研成果丰硕,在国内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学术地位。本学科由刘栋栋教授负责的北京市“公共安全”学术创新团队,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合作,在建筑防火和地下交通枢纽公共安全研究方向上开展建筑防火研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

本学科设置3个研究方向:(1) 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2)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3)建筑防火与结构防火。

12. 桥梁与隧道工程(081406)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8年所在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拥有一支长期从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岩土工程研究的教师队伍,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本学科现有10名专任教师,其中6人获得博士学位;聘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设计研究院所的校外兼职导师。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聘请了国内外知名学者参与桥梁及隧道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实验条件,配有各类先进的科研及检测设备,设备总值2000多万元。近年来,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并获得了省、市级多种奖励;近5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被EI收录的有近50篇。

本学科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是集设计、施工与工程管理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工程学科,旨在培养与工程建设领域相关的各种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本学科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中基础工程建设,涉及工民建、交通、水利、矿山、铁道及空港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本学科除了与结构工程学科有许多共同的基础理论外,在水文、地质、荷载作用、结构体系和基础工程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桥梁结构理论及工程应用;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研究;桥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隧道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桥梁与道路学科的基本理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从事桥梁与隧道的研究、教学、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1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081603)

本学科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学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本学科聘请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专家、两院院士李德仁教授为讲座教授,聘请陈军、林宗坚、朱宜萱等3位著名教授为本学科兼职教授。

本学科以“代表性建筑与古建筑数据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为依托,努力建设研究方向齐全、特色鲜明、设备先进的科研条件与环境。本学科拥有一批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其中三维激光扫描仪6台、激光跟踪仪与关节臂各1台、多光谱相机1套、高分辨率相机1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1套、连续测量参考站系统(CORS)1套、GPS 20台套、测量机器人1台、全站仪50台套,高性能图形图像工作站80余台,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企业版6套,教学版40套,有75个节点的ArcGIS桌面版和25个节点的ArcGIS Server。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000万元,为研究生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提供技术保证。

近年来,本学科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十一五”期间,本学科人员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本学科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本学科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14.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1)

本学科设置于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具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学条件,拥有先进而齐全的试验与检测设备。路基路面材料的实验研究条件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近落成的交通工程实验室,为研究生提供了最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各种分析软件以及宜人的研究环境。

本学科有教授4名,副教授8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人,并有多名来自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校外兼职导师。2010年本学科徐世法教授负责的“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人员有较雄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经验积累,在国内外沥青再生技术、温拌沥青混合料技术、路面病害治理及预防性养护、宏观交通政策分析建模技术等方面形成一定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级、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项目近30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与住建部、交通部及北京市、河南省等地区的相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成横向课题60余项,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课题来源广,经费充足;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本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州 Davis大学、德国Wupptal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及日本武臧工业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交通安全与环境;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道路工程材料。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道路与城市交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研究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道路建设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

15. 环境工程(083002)

本学科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3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市政工程学科密切配合、协同发展,2010年获批“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本学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

本学科具备良好的科研条件,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可用于开展水环境、大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流体、化学、计算模拟等实验研究。本学科人员先后承担了科技部、住建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的科研项目和实际的水环境工程项目数十项并多次获奖;近5年的科研经费达800多万元,发表论文200余篇。本学科在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与管理、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水环境生态系统及其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大气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一些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具有优势。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6. 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00)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1998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成为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本学科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7项,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撑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他科研奖励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设置4个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17.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本学科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6年成为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依托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房地产经济、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技术经济、建筑节能经济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本学科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现有研究生导师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名。

本学科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5项,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撑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他科研奖5项,科研成果转让4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6项;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10多部,教材40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设置5个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投资评估与管理;房地产经济;风险管理。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经济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以类别、领域代码为序)

1. 建筑学硕士(08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自1984年起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85年成为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本科专业“建筑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1996年起,已连续4次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学士、硕士)教育评估,可授予毕业本科生建筑学学士学位,可授予毕业研究生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学者组成,形成了发展特色,2005年“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及更新设计团队”成为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本学科(类别)拥有大量国内外专业图书、期刊和良好的教学空间环境以及先进的研究设备。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够体验到高等学府浓郁的学术氛围,汲取丰富的专业知识。本学科(类别)与德国、俄罗斯、新西兰、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的建筑类院校相关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年进行教师和研究生的设计交流,举办学术讲座,使学生及时掌握国内外建筑发展动态。

本学科(类别)在医疗、体育、交通等公共建筑设计以及城市住宅、村镇住宅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学科(类别)基于地处北京良好的地缘优势,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一批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硕士研究生校外培养基地。本学科聘请了在京自各大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总建筑师、主任建筑师以及在京著名建筑事务所的主持建筑师担任兼职导师。近年来,本学科(类别)人员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多项全国各地及北京市重要建筑工程设计,出版了大量研究专著和论文。

本学科(类别)设置8个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城市与村镇规划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工业建筑设计;中外建筑史;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建筑技术与设计。

通过学习,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能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扎实的中外文文献基础;了解学科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动态;具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具有从事建筑学理论研究的功底;具有数字化设计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2. 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13)

本学科(领域)由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主持,由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同年学校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确定为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

为适应首都城乡建设及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旺盛需求,近年来学校紧密围绕专业学位教育的宗旨和要求,逐年扩大招生规模,突出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行业特色,依托学校在重点研究领域的影响,同时综合在职人员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设置了培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方案体系。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一批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学科(领域)研究生导师中教授(或相当职称)41人,副教授(或相当职称)33人,主要来自在京各大设计单位、科研院所等的兼职导师61人。

本学科(领域)现分别在4个二级学院设置11个研究方向: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设置:结构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岩土与地下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建筑材料;国际工程;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设置: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设置: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本学科(领域)在不断探索基于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城市建设人才。本领域的毕业研究生,绝大多数已成为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管理骨干,成为首都城乡建设大军中的骨干力量。

3. 测绘工程(085215)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测绘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2个,本科专业“测绘工程”为北京市特色专业。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的教学与科研水平高,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强。现有教授6名、副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2名,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4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近年来,本学科(领域)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包括三大检索论文50余篇。“十一五”期间,本学科(领域)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140余项,到校科研经费1000余万元;获得国家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等奖各1项,建设部华夏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本学科(领域)积极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学科领域合作,在城市空间信息获取、城市与建筑三维重建、城市数字文化遗产保护、变形监测等领域取得一定研究成果;故宫太和殿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化工程、激光扫描技术与国家体育馆大型钢架安装与变形检测、基于网格影像的数字城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在国内外都产生一定影响,已经形成核心竞争力。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本学科(领域)侧重培养在国土资源、测绘、交通、城建、规划等国民经济建设领域、政府各部门以及军事、教育、科研单位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古建筑数字化测绘与保护、空间分析与应用、辅助决策与管理、城市规划与管理、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数字地图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教学、科研、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4. 环境工程(085229)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2009年成为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中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15人,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团队基础扎实、技能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强。本学科(领域)聘请数名全国知名设计、研究院所高级专家作为兼职导师。

本学科(领域)具备良好的科研环境,与遍布全国的环保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积极将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领域。本领域有价值10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近5年来,本领域人员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课题10项,教育部科技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攻关项目等省部级课题20余项,完成科研经费26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0部,申请专利5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本学科(领域)充分发挥工科院校特点,从解决城乡发展实际问题着手,注重工程实践和应用基础研究,立足北京,面向全国,创新性地开展公益性研究与技术研发,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本领域特别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同首都的环境保护紧密相连,与许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有多方面的实践教学与科研基地。

本学科(领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荷兰、德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及时掌握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和最新发展,科研工作及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有力地促进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5. 工业工程(085236)

本学科(领域)由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2010年获得工程硕士工业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管理信息系统、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与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系统等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工业工程综合实验系统)、北京建筑业和机电制造业,强化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所需的专业技能培养,形成了先进工业工程技术及其在建筑工程系统和机电产品制造系统中应用的工业工程学科(领域)特色。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的博士构成,在质量工程、人因工程、物流管理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实践经验。2007年以来,学科团队先后承担了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课题5项,局级课题和横向课题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6项;2009年,与天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19届工业工程国际学术会议;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机械工程学会、北汽福田、SMC、富士康等。

本学科(领域)实验室条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ERP综合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可以进行多个方向的工业工程领域的专业实验,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本学科(领域)设置4个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人因工程及其应用;先进质量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生产过程管理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

通过本学科(领域)培养,研究生可奠定坚实的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工程技术和工业工程技术并拥有付诸实践以解决复杂工程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

6. 项目管理(085239)

本学科(领域)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04年成为工程硕士项目管理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领域研究生导师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

本学科(领域)主要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财务管理、物业管理、建设工程法律及合同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决策支持系统(DSS)、技术经济、城市数字化、建设领域信息化、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济、建设项目经济技术分析、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建筑节能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侧重培养城市建设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本学科(领域)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近年来,本学科(领域)人员承担科研项目6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技攻关项目7项,包括“十一五”科技支撑和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他科研奖励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领域共有4个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本领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工程和技术经济以及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建设行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设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7. 物流工程(085240)

本学科(领域)由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等共同建设,2010年成为工程硕士物流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领域)在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是以建筑工程、机电工程和管理科学为学科基础,以企业物流管理与运作、供应链管理、物流产品研制与运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设施、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与优化、物流系统的优化为专业主干,依托先进生产制造过程仿真系统、物流仿真系统、物流实践基地、建筑业和机电行业,形成本学科(领域)的特色。本学科(领域)与国内外知名的学术机构、工程学会、以及大型企业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设有仿真型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供应链仿真实验室、物流企业模型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系统结构实验室、施工仿真实验室等,为相关课程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学术队伍在物流工程,以及相关的生产制造系统、物流设施与设备开发、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与优化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实践经验。近3年,学科(领域)人员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等课题20多项,发表著作6部,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0篇,获专利8项。

本学科(领域)在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控制、经营和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学科,它与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领域密切相关;学术队伍由全国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领域研究生导师共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博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本学科(领域)人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建设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项目60多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项,其他科研奖励6项,科研成果转让6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8项;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20多部,教材60多部,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领域)现分别在2个二级学院设置8个研究方向: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设置:企业物流的管理、运作及供应链管理;物流产品研制与运用;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开发与维护;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设计与运用;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与优化;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设置: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物流工程设计。

通过本领域的学习实践,奠定研究生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培养研究生付诸实践以解决物流系统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研究生能够掌握物流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物流设施应用、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估以及物流管理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并具有独立担负物流技术和运作管理工作的能力,可在建设行业内的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等单位工作。

8. 工商管理(1251)

本学科(类别)设置于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2010年成为工商管理类别专业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类别)学术队伍由知名教授与学术骨干组成,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和企业实践经历,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本领域研究生导师共1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1人。

本学科(类别)依托建筑业、房地产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和房地产企业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房地产市场营销、物业管理、建筑与房地产电子商务、建筑节能管理等方向的理论和政策研究。

本学科(类别)与其他科研机构及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中国招标投标协会等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有着良好的协作关系,为学科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同时,与建筑与房地产行业许多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为教师和学生的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本学科人员承担科研项目共30多项,其中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其他科研奖5项,科研成果转让4项,科研成果被采用16项;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其中多篇被SCI、EI、ISTP收录;出版专著10余部,教材20多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本学科(类别)设置4个研究方向:建筑企业管理;房地产企业经营与管理;招标采购管理;投资评估与管理。

本学科(类别)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能正确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解决建筑与房地产行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毕业研究生可在建筑与房地产行业内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建筑及房地产企业、招标采购代理企业等单位工作。

三、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品行端正、遵纪守法,身体健康,年龄在40岁以下,符合下列条件者,经所在学校或本人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可以报考:

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有免试推荐权的高等学校推荐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其中,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只接收通过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院校的推荐生;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只接收通过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教育评估院校的推荐生;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只接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院校的推荐生);

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国家承认学历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进修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见报考条件第2条)要求。

2.各专业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者要求必须进修的本科课程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专业,以及建筑学硕士类别:考生须持进修课程成绩单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进行审核确认;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自动控制原理(包括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

岩土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地下结构;

结构工程专业:建筑材料、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高层建筑结构、钢结构;

市政工程专业:水质工程学(一)、水质工程学(二)、建筑给排水工程、水力学、水微生物学;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流体力学、传热学、工程热力学、计算机技术及任1门专业课;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结构力学、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程结构抗震;

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土力学、地下结构;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或测量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原理、C语言(或数据结构)、空间定位技术及应用(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交通工程、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勘测设计;

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工程领域:水污染控制、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流体力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项目管理领域: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技术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学、建设法规、西方经济学等课程中不少于3门课程;

技术经济及管理专业:建筑技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建设法规、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管理等不少于3门的课程,或管理类与经济类本科主干课程中的不少于3门的课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按照报考该领域研究方向对应的上述专业进修本科课程。

3.其它注意事项

跨专业报考范围一般应在本学科门类内进行,跨门类报考须在报名前应与相关专业设置学院联系咨询;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建筑学硕士类别只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园林、工业设计、环境艺术专业的考生;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艺术专业的考生;

建筑技术科学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土木工程及其相关专业考生;

设计艺术学专业只接收建筑学、工业设计、城市规划(或园林)专业的风景园林(部分)、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室内与家具设计(部分),以及艺术类下设相关专业(如,艺术设计学、艺术设计、雕塑、绘画、摄影、动画、美术学等)的考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专业,以及建筑学硕士类别不接收跨专业的专科考生;

不接收单独考试考生。

四、报名办法

1.考生报名全部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考生通过网上报名后,到单位所在省市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指定的报名地点确认报名信息、照相;北京地区考生网报后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确认报名信息、照相;

2.报名时间为教育部统一规定的时间,请向当地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

五、入学考试

1.北京地区考生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参加考试;

2.外埠考生初试在当地进行,地点由当地招生办指定;

3.初试时间以准考证通知的时间为准;

4.统考科目(政治理论、英语、数学)按教育部制定的考试大纲进行;

5.初试成绩在3~4月份通知;

6.复试一律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进行,时间为4~5月份,以学校通知为准。

六、复试、录取

1.根据初试成绩,按教育部公布的复试基本要求及初试合格分数线择优进行复试;复试时收取100元/人复试费;

2.对复试合格考生按初试和复试综合成绩排队,择优录取;

3.录取通知书一般在6月中旬发出;

4.入学时间一般为9月初。

七、其它事项

1.考生在报名时无需填写导师姓名,待正式录取且开学报到后,由所在二级学院组织导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导师,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不负责联系介绍导师;

2.学术型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根据复试相关工作要求于入学前确定导师;

3.定向、委培生,自筹经费生需由考生、考生所在单位与本校签署定向、委培、自筹经费协议;

4.政治理论、英语、数学往年考题和本年度的考试大纲,由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学校不办理代销业务,也不出售历年专业考试试题;

5.考前专业课答疑在本校进行,具体安排请及时关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网站;

6.各专业招生人数为暂定招生人数,录取时按上级批准规模数和合格考生人数做适当调整;

7.本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学年,超过3学年的须另交培养费。本校在规定学制年限内,免收计划内研究生学费,计划外研究生须按6000元/学年缴纳学费;

8.考生对所关心的问题若要详细了解,请向本校下列单位(部门)及人员咨询: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姚 远 010-68322333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吴智鹏 010-68322520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莫 放 010-68322126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杨 娜 010-68322086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王莉琴、王 媛 010-68322197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刘 星 010-68322531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张媛媛 010-68322514

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 刘艳华 010-68322137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丁建峰 010-68322241或68322452

学校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政编码: 100044

学校主页: http://www.bucea.edu.cn

研究生处网页: http://yjsc.bucea.edu.cn

主管部门: 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办公地点: 办公楼209室

附件1

2011年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单位代码:10016

学院、专业名称(代码)及研究方向(代码)

拟招人数

考试科目

备注

考试范围

001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185

050404 设计艺术学

01空间环境与设施设计研究

02空间环境产品设计研究

03空间环境导识系统设计研究

04展示设计研究

05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06数字化设计艺术与技术研究

07空间环境美学与伦理研究

21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601设计艺术专业基础

502设计艺术专业设计

设计艺术专业基础(含艺术设计基本原理与理论、艺术设计史)

工艺美术概论、设计学概论、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内容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

01中国建筑史

02外国建筑史

03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

04乡土建筑

05当代建筑理论

8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5建筑学基础

501快题设计

建筑学基础(中外建筑史为必选,建筑构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史3门中任选1门)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等内容

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01公共建筑设计

02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

03室内设计

04景观建筑设计

05城市设计

06工业建筑设计

40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5建筑学基础

501快题设计

建筑学基础(建筑构造为必选,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史3门中任选1门)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等内容

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

01城市规划

02城市设计

03景观规划与设计

04小城镇规划与设计

05居住区规划

0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5建筑学基础

501快题设计

建筑学基础(城市规划原理为必选,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城市史3门中任选1门)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等内容

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

01建筑构造技术与结构体系

02建筑节能与生态技术

03建筑防灾与安全

04建筑物理环境

6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5建筑学基础

501快题设计

建筑学基础(建筑构造为必选,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史3门中任选1门)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等内容

0851 建筑学硕士(专业学位)

01 公共建筑设计

02 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

03 城市与村镇规划设计

04 景观规划与设计

05 工业建筑设计

06 中外建筑史

07 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

08 建筑技术与设计

8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55建筑学基础

501快题设计

建筑学基础(建筑构造为必选,中外建筑史、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史3门中任选1门)

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外国近代建筑史、中国城市建设史、外国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原理、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等内容

002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115

081401 岩土工程

01地下结构理论及地下结构动力分析

02地下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03地下工程防水与防腐蚀性能研究

04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6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2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包括:平面杆系机动分析;静定结构内力分析、位移计算及其基本特性;虚功原理,线弹性体系互等定理;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位移计算及其基本特性;影响线;矩阵位移法;结构动力计算,单自由度体系和多自由度体系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等内容

081402 结构工程

01工程结构理论及应用

02预应力结构理论及技术

03现代施工技术与管理

04结构监测与加固

05建筑材料

35

方向(01~04)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2结构力学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3土木工程材料

结构力学考试范围同上岩土工程相关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包括:土木工程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基本性质等;建筑钢材微观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强化机理、钢筋混凝土防腐机理与措施;气硬性胶凝材料的硬化机理、性质及主要用途;水泥硅酸盐及掺混和材料硅酸盐水泥的矿物组成、硬化机理、性质、检测方法、选用原则等,其它水泥品种的性质和使用特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验等内容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01工程结构抗震、减震与控制

02公共安全评价与人员疏散研究

03建筑防火与结构抗火

4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2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考试范围同上岩土工程相关内容

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

01桥梁结构理论及工程应用

02桥梁结构施工控制与健康监测技术研究

03桥梁结构安全评定方法研究

04隧道工程理论及工程应用

8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2结构力学

结构力学考试范围同上岩土工程相关内容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

01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02交通安全与环境

03路基路面结构与设计理论

04道路工程材料

12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1道路与交通工程

路基路面工程包括材料的种类、配合比设计,性能与评价,路基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施工工艺,病害防治措施等;交通工程学包括公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交通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综合应用这些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及能力等内容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01结构工程

02施工技术与管理

03岩土与地下工程

04桥梁与隧道工程

05道路与交通工程

06建筑材料

07国际工程

50

方向(01~04)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2结构力学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1道路与交通工程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3土木工程材料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2结构力学或809管理学基础

方向结构力学和管理学基础(详见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考试范围)任选1门

结构力学考试范围同上岩土工程相关内容

路基路面工程考试范围同上道路与铁道工程相关内容

土木工程材料考试范围同上结构工程相关内容

003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135

081403 市政工程

01给水与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

02建筑给排水理论及技术

03给排水工程系统优化

04市政工程技术管理与经济

18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8水力学或811无机化学

水力学和无机化学任选1门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等内容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1室内人工热湿环境和空气质量

02通风空调制冷技术与设备

03供热与热能利用

04建筑节能技术

05城市燃气输配

06燃气燃烧与应用

07流动传质传热

40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5传热学

传热学相关内容

083002 环境工程

01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

0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03大气污染控制

04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17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2数学二

806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相关内容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08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09市政工程

35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5传热学

方向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8水力学或811无机化学

方向水力学和无机化学任选1门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传热学相关内容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01城市水环境科学与系统工程

02水污染控制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03大气污染控制

04固体废弃物处置与管理

2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6环境工程学

环境工程学相关内容

004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46

120100 管理科学与工程

01工程项目管理

0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03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

04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8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9管理学基础

管理思想发展史;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计划编制与执行;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领导的性质和影响、领导者与管理者、领导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与实务;沟通过程及其性质、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控制与计划、控制原理、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管理创新职能等

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

01技术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

02项目评价与投资决策

03投资评估与管理

04房地产经济

05风险管理

3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3数学三

809管理学基础

管理思想发展史;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计划编制与执行;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领导的性质和影响、领导者与管理者、领导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与实务;沟通过程及其性质、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控制与计划、控制原理、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管理创新职能等

085239 项目管理(专业学位)

01工程项目管理

0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03工程法律与合同管理

04建筑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3数学三

809管理学基础

管理思想发展史;管理基本原理及方法;计划编制与执行;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领导的性质和影响、领导者与管理者、领导理论、领导艺术;激励的性质、激励理论与实务;沟通过程及其性质、沟通障碍及其克服、冲突与谈判;控制与计划、控制原理、控制过程、控制技术与方法;管理创新职能等

085240 物流工程(专业学位)

07建筑企业物流管理

08物流工程设计

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3数学三

812物流工程

设施规划与设计、企业物流系统设计、物料搬运系统、流通加工与包装管理、库存管理、物料配送与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管理、物流运输、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物流系统模式等内容

1251 工商管理(专业学位)

01建筑企业管理

02房地产企业管理

03招标采购管理

04投资评估与风险管理

15

204英语二

399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

管理类联考相关内容

005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39

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01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

02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

03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

0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24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4测量学

测量学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085215 测绘工程(专业学位)

01激光雷达技术及大型工程和复杂建筑精密测量

02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及城市三维建模

03遥感与移动测量技术及城市管理

0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城乡规划和遗产保护

1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04测量学

测量学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

006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34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01建筑智能化技术

02网络化控制

03建筑设备控制与节能

04先进控制理论及其应用

19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10电路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分析、电路定理、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动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等内容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

1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5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10电路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和分析、电路定理、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具有耦合电感的电路、三相电路、动态电路分析、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拉普拉斯变换)、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等内容

007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46

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机械方向)

08建筑设备设计方法及理论

6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01数学一

807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总论、机械零件强度、摩擦、磨损及润滑、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键、花键、无键连接和销连接、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滑动轴承、滚动轴承、轴、联轴器和离合器、弹簧等内容

085236 工业工程(专业学位)

01 管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研究

02 人因工程及其应用

03 先进质量工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04 生产过程管理与先进生产制造系统

20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2数学二

813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概述、系统工程方法论、系统模型与模型化、系统仿真及系统动力学方法、系统评价方法、决策分析方法、战略研究与管理等

085240 物流工程(专业学位)

01企业物流的管理、运作及供应链管理

02物流产品研制与运用

03物流信息系统规划、开发与维护

04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设计与运用

05物流系统的运输管理与优化

06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

20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4英语二

303数学三

812物流工程

设施规划与设计、企业物流系统设计、物料搬运系统、流通加工与包装管理、库存管理、物料配送与仓储、物流信息系统、物流系统管理、物流运输、第三方物流和现代物流系统模式等内容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