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硕士:穿新鞋走老路?_考研政策-查字典大学网

专业硕士:穿新鞋走老路?

2016-02-16 04:15:11pm

专业硕士由不受人待见到成为报考热门,背后的原因何在?在当前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环节趋同的情况下,专业硕士还能否实现政策设计的初衷?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确认日前结束,记者从多所高校获悉,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其中专业硕士报名人数的快速上升引人关注。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学术硕士报名人数比去年减少了约900人,而专业硕士却增长了约3000人,甚至出现了53人争抢1个金融专业硕士招生名额的盛况。

在迅速升温的同时,社会上对专业硕士的质疑声却不绝于耳。在人们眼中不如学术硕士学位“硬气”的新学位类型为何受到追捧?升温的背后到底是对这种教育形式的认可还是另有缘由?

专业硕士的前世今生

说起专业硕士,人们并不陌生,耳熟能详的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法律硕士,等等。我国从1991年开始推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在职人员学习深造的重要途径。虽然20余年间,专业硕士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真正进入广大考生的视野,却是在2009年。

这一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虽然名称上只多了“全日制”的定语,但是无论在考试时间、学位授予和培养方式上均与在职的专业硕士明显不同。

从各校招生简章上看,除去对考生工作经验没有要求外,全日制专业硕士拿的是毕业和学位“双证”,而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只有学位证,没有毕业证。全日制专业硕士招生有统考科目、有国家统一划定的分数线,报考程序和时间与传统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相同。由此看来,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设立,属于对传统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的一种细分,由过去单一种类,变为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两类。

孙延明展示了广东省从1981年至2008年的毕业研究生就业流向。记者看到,上世纪80年代,90%以上的研究生去向为高等院校及科研设计单位,而目前这一比例下降到10%多一点,现在70%左右的研究生毕业后会进入工业和商业部门工作。“这意味着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研究生培养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类别已达到39种。从专业来看,金融硕士、翻译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应用统计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税务硕士等都带有浓厚的“应用”色彩。

“灰姑娘”为何受青睐

为适应社会需求而设立的专业硕士,面世之初曾受到冷遇,甚至被人嘲讽为“山寨硕士”。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说:“第一批学生比较特殊,当时专业硕士属于计划外招生,培养经费自筹。因此,各大学普遍采取了按分数排队的方式,排名靠后的录为专业硕士。”尽管第一年各校只有10%左右的指标,但仍有名额用于调剂报考学术硕士的考生。一时间,专业硕士给人留下了“低学术硕士一等”、“自费生”、“三流学生”等印象。

“不过,国家对专业硕士很重视,基本上每年都有新政策支持。”胡昊说。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此后几年里,专业硕士的培养经费、推免政策、奖助学金体系也逐渐建立。

胡昊告诉记者,上海交通大学已经不再按成绩排队来决定学位类型,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都有免试推荐和考试两种入学途径,并且分类录取。他所在的交通运输专业,今年还出现了专业硕士招生分数高于学术硕士的情况。

目前多数高校已对专业硕士实行公费或通过奖学金减免学费的政策。例如,同济大学从今年开始,无论学术硕士还是专业硕士,都可以获得全额学业奖学金,每人每年1万元,相当于全公费就读。唯一不同的是,学术硕士每人每月可获得400元的助研资助,而专业硕士为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费补助。

此外,随着2009年入学的第一批专业硕士走出校门,就业前景不明的疑虑逐渐打消。西安交通大学2009级工程硕士郑玲芳现在是三一起重机公司工艺部职员,她告诉记者,“班上的同学都找到了工作。”

“谁说专业硕士是冒牌军?我们拥有国家承认的学历与学位证书,发展的平台很高。当初选择了专业硕士,我很庆幸。”就读于西南师范大学的丁丁明年将完成学业,现在北京一家大型珠宝连锁商城实习。由于工作能力强、个人专业素养良好,该公司已将其纳入正式编制,只等他毕业后签约。

今年报考了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的大四学生小赵表示,专业硕士不仅不“低人一等”,而且还有很多优势,比如“比学术硕士少一年,英语考试难度低一些,将来毕业和学术硕士一样拿‘双证’……”不过他最看重的,是“主攻方向在技术或工作实战方面”。

不过,记者也发现,虽然看好专业硕士“应用性强”的考生越来越多,但在报考时,持“傍名校”、“捡漏”的心态仍不在少数。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小林是其中之一。去年,他报考学术型硕士失利后,朋友告诉他:“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没什么区别,报考人数还少,竞争不那么激烈。”所以,这一次他选择了专业硕士。

趋同的背后有隐忧

如果说待遇上“没什么区别”,反映了专业学位硕士的不断发展进步,那么,培养方式上的“没什么区别”,却令人担忧。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跟学术硕士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专业课一起上,英语、政治分开上。”按照某校风景园林专业一位在读专业硕士的说法,冲着“主攻方向在技术或工作实战方面”而去的考生小赵恐怕要失望了。

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渔业专业的刘峰对照课程表,得出“该专业与多个学术型硕士的课程存在交叉”的结论,“有4门专业选修课与学术型硕士的养殖专业类似,4门领域主课与学术型硕士的渔业捕捞资源专业类似”。刘峰说。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分析认为,“研究生和本科生不同,课程基本集中在第一年,除去必修的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其他课程并不多,且选课由学生和导师协商确定。虽然学校希望学生更多地去选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比如一些工程类的课程,但是目前只是引导,没有强制性的要求,通常让导师把关。”

按照规定,专业硕士培养中,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情况不容乐观。

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的教育硕士并没有特定的实践教学,第二年的实习通常由学生自己找接收单位,大多数学生会和将来的就业挂钩。

正是因为“区别不大”,专业硕士开始被人质疑为“第二学术硕士”。而对于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并不否认。

在众多专业硕士中,护理硕士应该属于实践性最强的一类,但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郭桂芳还是认为,“不同方向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差异不大,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不足”。她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护理硕士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

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办主任郭学东告诉记者,该校在培养工程硕士时,也遇到了校企合作的难题,“有的企业因为涉及知识产权、保密等问题,不允许学生真正参与到重要工作中。专业硕士需要的实践与本科生不同,如果去企业只是做一些没有技术性的杂活,对学生很难有提升。”

“学生不愿意去实践,也是一个问题。”北京大学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许多学生报考专业硕士,主要是冲着北大这块牌子来的,并没有考虑自己的发展方向,甚至他的兴趣点还在研究上。”这位老师自己带的第一名专业硕士,就在二年级时顺利获得“直博”资格。

专业硕士如何回归本义

目前,针对专业硕士发展中的“特色”、“师资”等短板,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了新的改革和探索。

地处珠三角的华南理工大学,根据当地加工制造企业众多的特点,以工程硕士为突破口,正在探索一条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培养方式。

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孙延明说,校外实践基地往往存在着“重挂牌轻使用”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从合作基础和培养条件两方面明确了实践基地的认定条件,定期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实践基地,不再派遣学生。同时,该校提倡“实践中研究,研究中实践”,让学生的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挂钩、与企业项目挂钩,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2009级一位学生在某化纤企业通过大量实验,革新了某项纤维工艺,目前已正式投入生产,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校化工学院一位学生采用过程模拟软件对化工生产设备及过程进行全流程模拟优化,使新工艺比传统工艺节能30%,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此外,华南理工大学还通过组织安全、知识产权和保密教育,100%购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校方责任保险,学院、导师、学生和企业签订《四方协议》,明确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归属等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

数据显示,华南理工大学“最不被看好的”第一批通过调剂入校的专业硕士,到毕业时已基本被认可。这些学生的一次就业率达到97.5%,其中85.3%进入企业工作。

山东大学为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社会认可度,从2011年开始,全面推行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将基本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学生在第二学年到学校设立的实习基地实习1年。为了解决去企业实习难的问题,学校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在烟台、青岛、济南等地设置研究生实习基地,免费提供学生住宿,由接收企业提供研究生奖学金。

“学生出去实习一年,这一点山东大学做得很扎实。”曾经和山东大学进行过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昊对这种方式很认可,但他同时也强调,“各地、各高校情况不同,改革一定要多种形式,避免一刀切。对于上海交大这样的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包括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军,需要探索新的实习模式。”目前,上海交通大学做法是,将专业硕士的实践与导师的横向课题联系起来,横向课题通常是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企业联系很多,这样一来,研究和实践可以兼顾,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上海交大正在本校的四大工科学院,尝试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试验基地等,建立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校内实践基地。

胡昊说:“我认为,在让专业硕士变得更‘专业’的同时,也应该让学术硕士变得更‘学术’。我们中国的理工科,放到国际上来说,大都属于应用型研究。目前导师考虑研究经费、成果,学生考虑就业等现实问题比较多,将来学术硕士是不是也可以更多地凭兴趣做一些基础性研究?”

改革从未止步。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分道扬镳”,凸显各自特色,这一天相信不会太远。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硕士

——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阎凤桥

■本报记者高靓

阎凤桥:专业硕士的产生、发展,是在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作用下形成的。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向前发展,拥有本科学历的人数大大增加,加之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与劳动力市场匹配之间出现的问题,迫使高等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也相应扩大规模。与此同时,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专业硕士应运而生。从长远看,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以后,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增加,分化是必然的趋势。研究生教育分成学术和专业两类是必要和合理的,但是,目前无论办学条件还是培养目标的实现情况,都还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阎凤桥:第一,要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专业学位。我们到美国考察发现,美国大学设置一个专业,需要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论证,只有条件齐备的时候才能批准设立这个专业。现在我们开办一个专业的要求相对简单。特别是专业硕士,很多学校觉得招生规模扩大了,又可以收费,所以大家都要做。

第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师资的问题可以有3种方式解决。一要对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再教育的过程,使其具备从事专业教育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师资队伍进行补充,对新进教师增加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使其能从事专业教育。三是与目标就业单位合作,鼓励其参与学校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制订过程,让职场中具备教学能力和职业专长的人参与教学过程。

第三,要建立机制,促进教育和社会行业部门的合作和联系。目前,在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实践和应用仍是短板。比如,我们设想的让企业中具有教学能力和职业专长的人进入学校,实施起来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主要是社会机制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用人单位的目的是选人才,而市场中并不缺少可供选择的对象,这些人用起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因此用人单位就觉得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精力介入教育过程。还有培养方案不够专业的问题,如果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非常清晰,那么这个信号就会清晰地反映到培养模式上,如果职业的要求本身就是模糊的,那么反映到人才培养上也只能是宽泛的。我想,如果真正开设出一批专业要求很高、培养出的学生能进入预想的工作岗位、将来工资待遇也很高的专业学位,我们的教育会更有吸引力。

阎凤桥:现在很少有人能够终身从事某个职业,即使同一职业,岗位的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用人单位“来了就能用”的要求,和学校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目标总是存在一定的矛盾。我认为,学校教育不能把自己限定得过窄,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也需要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硕士的基础还是一般性的知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一些面向职业和应用的模块。

教育的作用是多样的,并不只是培养有特定技能的劳动力。我们过去比较重视培养人的认知能力,现在应该关注非认知能力。研究表明,接受更长时间教育的人比一般人劳动生产力更高,原因一部分在于他的认知能力,还有一部分在于他的非认知能力,比如,思维方式的改变、创造性的工作,还有团队合作的精神,这些都是过去关注不够的,在专业硕士的培养中,我们应该重视教育的这部分价值。

阎凤桥:目前,因为处在特定发展阶段,我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区别上。但是,从美国的经验看,既有一套比较明确的制度,同时又不是两类学位割裂开来实行“双轨制”。以哈佛大学为例,研究生教育由文理研究生院和若干专业学院构成。如果你希望获得哲学博士学位,那么就要到文理研究生院去学习,专业学院只能授予专业博士学位。但是,专业学院的学生既可以面向就业,也可以从事研究工作。这样既保证了每个阶段都给学生多种选择,又保证了两类学位之间的明确界限。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硕士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形成的过程,而我们只有短短30年的时间,而且是一种急速发展,我们应有信心和耐心,不能因为当下存在的问题就排除今后发展的可能性。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