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心事何足道_青春励志-查字典大学网

少年心事何足道

2015-10-28 09:11:06am

(一)我们拥有的都是侥幸

前天刚刚看到个新闻,说是父亲怀疑十三岁的女儿早恋,毒打女儿整整一个小时,终于把小姑娘活活打死。有人评论说这父亲只是一时冲动下手重了些,豆瓣上马上有朋友义愤填膺:打了一个小时还叫一时冲动?这叫虐杀!

我看了新闻只觉得触目惊心,于是跟我妈说:这是亲生的么?亲生的能下得了这个狠手?

我妈却说道:这个新闻姑且不论,但我想说的是,你根本不知道你们青春期的时候有多招人讨厌。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新闻,也是父亲把女儿杀了的,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他。

我妈说的那个新闻,是一个单亲家庭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妈,每天做好早餐拦好出租车叫女儿起床去上学,女儿却懒懒散散整天赖床,上学迟到。有一天,父亲又忙里忙外,然后去叫女儿起床。结果碰上女儿起床气,说在这个家里过得一点都不开心,想要离家出走。父亲一怒之下,拿菜刀砍死了女儿。

我妈说:这样的女儿留着干嘛啊?我觉得那父亲太可怜了,我太能理解他了。

我这才真正听得目瞪口呆:早上不起床就应该杀了?这样的行为还能理解?

我妈说:你看,人家那父亲多不容易啊,最后能下得了这个狠手,说明平时积怨太深。难道这女儿就不能每天按时起床?就不能对父亲的付出表示感谢?你当年也是,每天叫都叫不起来,动不动就让我被找去学校谈话。我不知道多少次忍住了没砍死你,也没砍死我自己。

我听她这么说,简直要冷笑。我说,我想想自己的青少年时期都觉得可怜又可怕,整天生活在一群不懂尊重我的人身边。你们事事都恨不得能够操纵我,倘若一事不顺,我们随时都会背上该死该杀的罪名。

我妈为了增强她的论点,又说道:那个父亲杀了女儿之后,自己也割动脉自杀了,估计是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了。你看,都是被这女儿害的。他对女儿这么好,女儿还不知感恩,竟然说在家里过得不开心

我说这太可笑了。一个遇上这种事就能杀人自杀的人,说明本身性格就很偏激。既然他性格如此偏激,那么他对她女儿能有多好?说不定都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为你好,女儿心里也不知积压了多少委屈和仇恨,偶尔说出实话来,还要被力气比她大十倍百倍的父亲活活砍死。这里面,可怕的是这个父亲,真正可怜的是冤死的女儿。

我妈说:你就知道站在你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我倒真心希望,你将来生一个和你一样叛逆的女儿,让你把我这些年的痛苦都尝一遍!

每个人都只知道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妈觉得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我的叛逆懒散折磨得她很痛苦,而他们以绝对权威的成年人之力,何尝不是将十倍百倍的痛苦加诸在我身上?

当时家里只有一台电视,我平时会被关在房间里,被要求没完没了地读书写作业,于是我养成了在作业本底下藏着课外书并且听到脚步声及时掩盖住的技能。不管我作业完没完成,我是永远没权利坐过去看电视的。至于以半公半私的名义坐到电脑前,也起码要等到晚上10点之后。当时我没有自己的电脑,我每次用家里的电脑写文章,无不是忍受着背后此起彼伏不务正业的嘲讽咒骂,常常是一篇文章写下来,家里已经吵得人仰马翻。唯有屏息忍耐一言不发任由他们责难辱骂,才是顺顺当当写完文章的唯一生存之法。

到了周末,我常常坐在客厅里看DVD。一开始看的是略显弱智的台湾偶像剧,每当出现特别心塞的剧情,或是特别胡搅蛮缠讨人厌的角色,我爸妈就会指着电视:看到没有,这个人性格跟你一模一样!碰到特别丑的角色出场,只要我说一句好丑啊,我妈马上就会接话:切,你长得就像这个人一样丑!后来专注看TVB,每当碰到催人泪下的剧情,我开始落泪,我爸妈就会挡在电视前,或者索性关掉电视,问我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失恋了为什么要哭难道他们看不到我是在看电视么!如果我碰到特别喜欢的电视电影,要看第二遍,他们就会在旁边冷嘲热讽:这么有空,课本不知道复习,就知道复习些烂片!浪费时间看这种垃圾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帮助?所有的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的讽刺凌辱,动机都是希望我不要占着电视,希望我滚进房间里好好看书。

那时候住的房子小,我要去父母的卧室借用洗手间。每天只要是坐我在他们那个厕所里,他们便会在外面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我,每句话都往最难听的说。只要我在厕所里驳嘴,他们就会随时抄家伙来抽我。有一回我锁了厕所门才驳嘴,我妈打不开门,硬生生在外面踹,最后直接把排风扇给踹烂了。家里的另一个厕所的玻璃也是碎的,后来补了一截玻璃颜色参差,也是因为有一回我惹了我爸之后躲进厕所里锁上门,我爸在外面把玻璃砸烂所致。

我进大学的那一年我二舅舅去世,当时我哭得不可自抑,脑子里浮现出的第一个场景,就是我惹了我爸妈之后锁了门躲在房里,二舅舅来我家做客,敲开我房门之后,一面劝着我爸妈,一面挺身替我挡住他们的棍棒。

可是,对我这么呵护的二舅舅,在对待他自己的儿子的时候,也是动辄打骂不休。我表弟小小初中的时候,有一回把当月的伙食费拿去网吧上网,二舅舅在我们家接到老师告状的电话,抄起棍子就打,在亲戚面前不给儿子留一点尊严。棍子敲在小男孩的背上,发出一声声闷响。当时我表弟就那样一下下挨着,不解释也不告饶,只是眼泪一串串掉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我十八岁考上大学之前,我在父母面前是一点发言权都没有的。不知道为什么,所有的长辈仗着他们比我们大,仗着他们所谓的经验比我们多,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屏蔽掉我们的每一句话,理直气壮地湮没掉我们的每一个需求。

我总是说,我人生迄今为止过得最开心的一年,就是高三那一年。因为我在学校住宿,生活得特别单纯,没有受到父母的压迫与干涉。

只要听到我这么说,我爸妈就要怪我没良心:是谁给你交学费?是因为谁,你才有资格去读书?

进了大学之后,尽管我也有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但我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地读书写文章,看自己喜欢的电视电影,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必压抑着自己的情绪以免被父母干涉查问,也不必害怕重新看一遍喜欢的影片会受到无休止的冷嘲。

后来大二的时候上托福,我朋友博妃有一回逃课被父母发现了,从此,他那铁腕的父亲便要求他每天中午的课间都要回家报到。我好奇地问他:你爸妈不用上班的么,每天还能管你回没回家?他说:他们会打家里的座机查岗。最后到结课那天,我跟他说,大家结课聚餐,你没道理缺席吧?他说:要不然这样吧我先回家接了他们的查岗电话,再赶过来和你们一起吃饭。最后他还是没有来吃饭,因为他们家父亲大人,那天亲自回家突击检查了。

我们现在以二十多岁的年纪,提到父母的铁腕强权,总会觉得很好笑。提到某人特别听父母的话、家教特别严,也总会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我哥也常常跟我说:你性格强势、遇事有主见,而我凡事都懒得去争,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同。说起来云淡风轻,好像一切皆有定数,好像当我们面对长辈的揉捏打造时,顺从是唯一无可避免的选择。

其实想一想,天下的父母有什么不同了?我父母也同样会打座机查岗,会不许我在外逗留,会禁止我带这个那个回家,会企图终日把我关在房里学习而扼杀掉我一切其他的爱好,会因为一言不合就觉得我该杀。

到了今时今日,我可以跟父母一起在饭局上笑盈盈地和人打招呼,可以成为别人眼里的有个性有才华,可以成为貌似敢于争取自由和浪漫的梦想家,可以成为朋友眼里出谋划策的主心骨其实这些都是咬牙生存下来之后所拥有的侥幸,而在那挣扎生存激烈斗争的过程中,我们失去的是一整个血肉淋漓的青春。

(二)嫦娥若悔偷灵药

这两天,我看完了杨德昌导演颇具盛名的代表作,长达四小时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从起初纪录片式的沉闷和不知所云,到后来逐渐进入角色的代入与思索,我仿佛又看到记忆深处的那一段绝望无奈的岁月。

这样的一部电影,恐怕大部分的寻常观众都没有耐心看下去。男主角张震当时才十四岁,身量未足,面目青涩,全身瘦削加上微微驼背,十分的不起眼。女主角小明的容貌更是路人中的路人,而且角色性格还十分讨人厌才不过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片中所有的男性角色基本上都被她勾引了一遍,不喜欢她的她就拼命去装可怜勾搭,有女朋友的她就直接当着人家说:我不喜欢那个女人,你不要和她在一起。

而她在被人轮了一遍之后,竟然还装圣母白莲花,故意以寻常的口吻说起:追我的男生很多啊,这个谁谁喜欢我,那个谁谁也喜欢我,这很正常啊。

当时被她明示暗示勾引为男朋友的张震,不禁气极问她:你就不能不理他们么?

小明回答说:我不能像你一样,到处得罪人。

多么理直气壮的绿茶婊噢不,她甚至不是绿茶,完全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婊子啊。

我高中时期读《告别天堂》,对里面既理想主义又千疮百孔的青春描写,印象十分深刻。作者笛安自己曾提起过,她深受杨德昌导演作品风格的影响。如今看完了电影,我才领会到她的意思。

在《告别天堂》中,笛安塑造了一个美丽孤傲的少女方可寒,然而她十分的贫穷,穷到随意卖身,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妓女。最可怕的是,她像是把卖淫当作了一场场调情的游戏,颇有种我干杯你随意的味道每次完事儿之后,她会正儿八经地向对方说:这次我可以不收你钱,因为你和别人不同,因为我喜欢你。

男主角江东被方可寒的一番表白撩拨得心烦意乱,最后才知道,这只不过是她惯用的伎俩。

笛安在书中将方可寒塑造得美丽而独特,还让她没能活过十八岁,让一切肮脏的残酷的温柔的记忆,都随着一场绝症,与方可寒一起消失在了十七岁的夜晚。过早的夭亡,愈发让这少女的存在富有传奇感。笛安还以自己代入了女主角文艺青年宋天扬,她一面羡慕着方可寒的独特,欣赏着方可寒的可爱,同情着方可寒的不幸,一面又在骨子里鄙夷着这个随意就可以让任何男人上的婊子。

这样的感受太贴切在这一点上,我和笛安一样。面对这样风流韵事成堆、名声极差的女孩子,在我们这些履历清白、自诩好女孩的人心里,总会翻动着这样的情绪:一方面,我们不愿跟着众人一起去辱骂指责她们,一方面,我们又想与这样的人划清界限。于是在我们心里,一面是羡慕,一面是同情,一面是替她们抱不平,一面则是对她们深深的鄙夷。

在我的中学里,也有过类似这样的女孩子。

有一个,是我们学校出了名的校花跟她的美貌一样出名的,还有她的活儿好。对于大部分有家教的中学生来说,开房仍然是极其不可思议的违禁之举。然而在当年,那个女孩子便是出了名的容易搞。闺蜜的男朋友她也抢过,低年级高年级的男生也都和她有过故事,哪怕是外校的男生,在谈起她时,都是一脸心照不宣的暧昧笑容。

当时的我始终没办法理解:为什么骂她骂得最难听的就是那些男人,可最想把她追到手的,也还是同样一群男人?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豆瓣评论里,有人这样写道:所有的国中都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也许不是最漂亮的,最清纯的,但是她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她是这个学校唯一的校花。她被其他女孩子痛恨,不屑、鄙夷,被男生用最下流的语言诅咒。但是,奇怪的是,她会进入每一个男生的春梦里,她是可以被破坏的,因为她最无耻。

就像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一样,所有男人都辱骂着美丽的女主角,可他们一面看不起她的轻贱,一面恨不得把她变得更轻贱一点。当一个女人太漂亮的时候,男人们都来蹂躏她,女人们都来怨恨她,而唯一消除欺辱和怨恨的方式,就是当她变得平庸,变得再也无法吸引男人之后。

这一点,不仅成人的世界是如此,在青少年的世界里,这样的残酷和丑陋一点也不会少。

有人说,《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明,是因为家境贫寒,所以急需安全感,因此迫切地去依附每一个男人。这让我想起亦舒笔下的姜喜宝,同样是只有母亲带大的单亲家庭,同样是家境贫寒,同样是在十三岁就学会了对男生曲意逢迎,哄骗对方为自己付账。

而不同的是,姜喜宝带着作者的特别优待,在玛丽苏的道路上顺顺当当地活过了青春期,靠出卖肉体和灵魂,成为了年轻的富婆名媛。而杨德昌镜头里的小明,和笛安笔下的方可寒,则过早地透支了自己的青春,花朵一样的生命在成年前便已烟消云散。

命运往往是公平的,像这些过早耗尽青春资本的人,也会比别人更快地衰老。

当时在我身边的朋友里,也有人想效仿我们那位风流的校花,可是level一下子低了好多此女不过生得中人之姿,充其量可称一句可爱。遇上几个小男生同时追求,便若即若离地全都吊着胃口不放手,一有节日就缠着那些男生给自己买东西,然后揣着那些礼物,来到我们女生堆里炫耀。她闺蜜的男友们,一律被她弄到了联系方式,接着她便十分无辜地认了一堆哥哥,伺机而动,今天借口说说闺蜜的负面八卦,明天无意讲讲自己的委屈,水滴石穿,不知不觉就挤掉了闺蜜在男友心目中的位置。若是哪个女生跟她斗了嘴,她便哭着闹着让自己的拥趸男生们冲上前去,给那些惹恼了她的贱女人们一点厉害瞧瞧。

后来我也是多管闲事,又仗着自己会写文章,便写了篇博客控诉这女孩是谎话精,指出她之前曾欺负和冤枉我的好朋友。过了两天,我马上就被她的男朋友在走廊上堵住,指着我大骂婊子。

现在想起来,果真觉得,现实生活往往比小说电影更加狗血,更加精彩。

当时走在中学的那条长长的走廊上,常常有种活在郭敬明笔下《悲伤逆流成河》世界里的感觉。青少年正是荷尔蒙躁动的时期,每个人都恨不得猛刷存在感,恨不得把虚拟世界里的狗血情节全都体验一遍。

那时候的我们,总是羡慕着这些经验丰富的女孩子,总以为是自己不如她们漂亮可爱,所以才难以发生这些一女N男的狗血剧情。等毕业后几年再看她们,又觉得她们其实根本没有漂亮到哪里去,便觉得可能是她们这几年长残了,又或者是少年人的审美和成年人不同。

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我才明白,其实在尚未发育长开之前,大部分的女孩子都是长得差不多的。即使是那些后来长得很漂亮性格很好的,在十四五岁那个青涩的年龄,大都也还怯于和异性互动。而那些女孩子,之所以能够吸引如此丰富的剧情,并非是因为她们特别美丽可爱好相处,而是因为她们都有一颗DramaQueen的心。

她们就像《天龙八部》里的马夫人康敏一样,总希望自己所到之处,收到的都是异性爱慕的眼光哪怕碰上萧峰这样不为所动的莽汉,即使自己内心并不喜欢他,她们也要使劲浑身解数,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的裙下之臣,任由差遣。

亦舒笔下的喜宝是这样说的:第一我想要很多很多的爱,第二我想要很多很多的钱,实在都没有的话,至少我还有健康。

很多读者不理解亦舒的描写,他们指责喜宝的虚荣:明明有很多男人真心爱她,结果她还是选择了钱。

其实我想,对于如此年轻的女孩子来说,她们最害怕的是虚度青春。所以,钱是次要的,爱也是次要的。在残酷枯燥漫长痛苦的青春里,她们想要的,其实是很多很多的存在感。

这样一想,是不是我们青春记忆里那些风流虚荣张牙舞爪的女孩子们,其实都幼稚轻狂得有些可爱呢?

(三)请帮我记住我还没坏掉的样子

之前我看到有人发帖吐槽新概念作文,说那些小孩子喜欢把一点点烦恼无限夸大,动不动就漫长无尽的青春河流,动不动就相忘于江湖,动不动就回忆里寒风凛冽许多人都在底下回帖认同,还有人说,自己也曾经很喜欢新概念的文风,现在想起来就觉得很惭愧。

请问这人有什么资格为当初的自己感到惭愧?

不过,人类就是喜欢这个样子。

经历的时候痛彻心扉凛冽深刻,走过了之后却是云淡风轻无关痛痒,甚至还要嘲笑当初的自己。

就像我从小学开始,就闹别扭坚决不和父母一起去应酬,我很反感看到那些人劝酒,很反感看到一群半生不熟的人揽着肩膀称兄道弟,明明是求人办事却七弯八拐有话不直说。

就像我中学的时候听说父母要给我转学到另一个城市,我哭着闹着死活不肯去。当时的我,明明对现状不满,明明迫切地想要离开我所在的地方,却又舍不得那些对我好的朋友们,宁愿跟他们一起逃课到处玩,宁愿躲在书屋里蹭空调看课外书,宁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堆里,也不愿正视现实,为自己筹谋一个好的未来。

后来我竟然又开始陪着父母应酬了,还会帮我爸妈挡酒,还会在席上讲一些有趣的典故来活跃气氛。

后来我竟然还是听话地跟着父母到另一个城市读书,再一次地在新环境里从头开始,结果我竟然适应得很快,生活得很开心,甚至开心到让许多新朋友替代了旧朋友的地位。

我爸妈总是对我说,你现在看看,我们要求你做的事,我们为你做的选择,全都是对的吧?你看看你当初多固执多可恶,怎么劝就是不听,叫你出去吃饭打死不去,叫你转个学就要跟我们拼命

我说,是啊,现在看来,这些选择都是对的,可这不代表我当初的反抗和挣扎就是错的啊。

我们的确会成长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满,越来越如鱼得水。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成长这个动作完成之前,我们所经历的每一点痛苦都是真实的,我们的每一滴泪水都是有意义的。我当时不想转学是因为舍不得我的朋友们,年少时的我觉得和挚友分隔两地就是天大的灾难,我逃课去玩是因为希望每天活得更精彩回忆起来更丰富,我不愿应酬是因为嫌弃成年人的虚伪我不会因为今时今日自己所谓的成熟,就去否定自己当初的幼稚。我不能因为今天的自己在逐渐适应这个社会,就去责难昨天自己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在台湾和日本影视剧里,有一个很大的主题,就是青春。这些作品里,流露着对青春岁月的依依不舍,却又大都不像其他地方出品的卖情怀的作品一样,把青春描述成绚烂纯净的彩云琉璃,说得好像一切的苦难疼痛,都是在我们成年之后才遇到的。

其实,年少真的很苦很苦,比成年之后的日子苦多了。

十四五岁的我们,不再像童年时那样懵懂无知,受了委屈哭过就算,却也不像成年之后那样强大,懂得据理力争分辨因由。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我们有自己固执相信的真善美,我们不甘心虚度年华,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存在感爆棚的主角可是,我们的声音,没有人听得到。

在初中时期,我碰到一个跟我事事不对盘的班主任。其实那班主任也并非出于全然的恶意,只因她之前在小城镇当老师,用惯了这样一套教育方法,可偏偏碰上我这种从自由散漫的小学里毕业的叛逆学生。于是,言语凌辱和体罚那是家常便饭。又因为我常常和她顶嘴,她便着意将我放在了靶子的位置。

我试过课间时分读《张爱玲文集》,被她冲过来撕掉扔进垃圾桶。我试过因为所谓的发型不合格,即头发不够短这个问题,被她扔出教室无数次,还打电话让我妈把我领回家剪头发,否则不让上课。我试过秋天在教室里脱掉自己的校服外套搭在椅背上,结果被她以不穿校服为由,把衣服书包都从四楼扔下去。我还试过冬天戴帽子去上学,被她直接把帽子没收,在脱口骂了句神经病之后,便直接被她摁在桌子上抽

就在这些时候,每次我妈接到她告状的电话来到学校,对我便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为了给班主任消气以免把事情闹大,我妈直接当着她的面对我说过畜生你去死。有一段时间,由于被这种破事骚扰得太频繁,结果又碰上冬天戴帽子被体罚然后赶出教室这件事,我妈一大早接到电话来到学校,见到我之后,不分青红皂白,直接抓着我的头往树干上撞,然后咒骂着:今早出门我说什么来着?我叫你不要戴帽子!我就说那女人会因为这事找你麻烦!你这个畜生,就是不听话!就知道闯祸!

在那个寒风凛冽的清晨,在我妈抓着我的头往树上撞的时候,我忽然就想到了自杀这条路。

可是我又觉得,这不应该是我的格调。我一直向往的,是过上轻盈的优雅的舒适的小资生活,而不该为了这种农村悲情风的教育问题而走上社会新闻。

再后来,我和班主任矛盾激化,被放上了学校的黑名单,竟险些因为这些破事而被辍学。隔了好些年,我妈才跟我说,这都怪我当初太过顽劣,每次当班主任想找家长告状的时候,我就谎称我妈现在下岗在家心情不好,搞得我们学校的老师领导都觉得我家是可以随意欺凌的穷苦人家。这世上本没有所谓的公平,能得到公平的人都是靠自己的背景,否则就算你的冤屈可鉴天地,你在无耻小人的手底下也难逃一死。

如此整治我,可算是那所道貌岸然的中学所做的最走眼的一件事。十四岁的我,直至见到那些主任领导瞬息万变的小人嘴脸,直至见到这个无端风波是如何被摆平,我才逐渐了解到这个世界。

从此我学会了一项新的生存技能。在学校的那些一面自己搞关系营私舞弊、一面因为个人恩怨而沆瀣一气想置我于死地的主任面前,我学会了向他们笑。我在心里恨得无以复加,可是我也学会了乖巧温和。那两位主任不能忍受自己栽了这一跤,便去跟我的每一个任课老师交了底,让他们伺机抓我小辫子。我也因此被年级组长另眼相待,因此在课堂吵闹时被历史老师无辜提出来扔粉笔打骂,还因此令得我所有的朋友都被隔壁班那位爱管闲事的美女老师找去谈话,曰不要交损友学坏了。

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我痛恨它嫌弃它到了骨子里,时至今日当别人对它说起感恩母校,都还会牵起我的无名火。可当时,在可以选择一片崭新天地的时候,我竟然还舍不得离开它,竟然还反抗挣扎了那么久,只因我有一群我很珍惜很舍不得的朋友。

这就是我自己作死作出来的跌宕起伏风起云涌的青春岁月。

如今回到那所学校,当年帮助过我的恩师们与我谈笑风生,跟我不熟悉却号称对我久仰大名的老师们也都对我的种种事迹津津乐道,我也开始觉得很有趣。也许人在年少的时候,心胸都太狭窄,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我通通记忆太深,通通无法谅解。

现在去回味,忽然很感激这些仇人,不仅是因为他们提前教会了我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更是因为他们为我的青春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存在感。或许我当时屡屡碰壁却仍常常与班主任争斗驳嘴,为的也是给自己刷一发与众不同的存在感吧。

其实,我在小学的时候,也曾经自杀过一次。原因是我爸回家心情不好,莫名向我发火找茬,我当时情商低顺口驳嘴,却不管怎么大喊大叫,总是被我爸用更大的声音来盖过了我的声音。等我喊得声嘶力竭,我爸仍然是油盐不进。后来我抄起桌上的剪刀,就要往手腕上划。下手时用力太猛,却又担心一下子死了会后悔,于是把手一偏,刀割在了食指上直到如今,我的食指上还留有一道疤痕。我跟人说起来的时候,这段决心自杀又临时变卦的经历已经成了一个笑话段子,可我总是无法忘记当时自己心里深深的绝望。

当我再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内心起伏翻腾,想起的就是自己苦涩的青春。那时的我们,在师长面前毫无公平与尊严,在父母面前事事皆可杀。我们曾经受尽了压迫,得不到尊重,满心的委屈无处宣泄,一次又一次地想要去死可是当我们熬过了这苦涩的成长,我们竟然开始嘲笑当初的自己太幼稚太轻狂太脆弱,竟然开始看不起那些当初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事。

这样的自我否定,才是成长过程中最残忍的一个环节吧。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冲动的张震杀死了他心爱的小明。在《告别天堂》里,美丽的方可寒死于绝症。在《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里,津田诗织唱着歌从高高的塔上跳了下来,莲见雄一把利刃刺进了星野修介的胸膛。真正有过青春的人,所有关于青春的构想,本都是鲜血淋漓的。

十六岁的我,怀着对学校的愤恨,揣着对那位心机婊朋友的可气可笑,藏着对校花的羡慕,带着对岩井俊二导演无可救药的痴迷,逃课躲在音乐教室里,听我闺蜜弹奏着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金色的麦田,蓝色的天,刺眼的光那些残酷而仿佛不知所云的文艺片,便是我青春的底色。

岩井俊二导演的镜头,更像是一首轻盈的诗。而杨德昌导演的镜头,才更像是真实的生活男主角不够高大英俊,女主角不够美丽夺目,他们都身量未足尚未长开,身上还有那么多没来得及探索的可能性。他们说话时,总有呼啸而过的汽车的噪音,有低头拖地的阿姨让他们把脚拿开,有卖包子馒头的大叔前来搭讪打断。这样黯然,狼狈,而又沉闷冗长的一个个场景,才更像是真实的人生。最后张震遭遇了好友的背叛,得知了爱情的真相,又看到了身为正人君子的父亲变成一个畏首畏尾的可怜虫,于是他选择了爆发,只因他被理想主义的Honey附了身,只因他希望能够贯彻《战争与和平》里的英雄主义,只因他不希望自己心爱的人被别人看不起。

我曾看过台湾的一部很闷的短剧,叫做《他们在毕业的前一天爆炸》。十七岁的男主角认识到这个社会的残酷,最后在两条道路中选择了较为艰难的那一条他放弃了平稳而麻木的成长,选择与面目狰狞的伪善者同归于尽。他在离去前,对女朋友说了这样一句:请帮我记得我还没有坏掉的样子。

父母长辈总是不理解我们,总是这样责问道:你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你们居然还嚷嚷着说自己不开心,说自己很痛苦?

年少的我们就是这样,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可怜可悲任人蹂躏,人权和自尊总是被长辈们以为你好的名义,随意侮辱践踏。我们总以为自己可以反抗,总以为自己可以与众不同,却不知道,我们与其他人,根本就不会有任何的不同。但凡我们没有死在年少时那躁动的挣扎中,我们便要学着成长和适应,学着修炼强大,学着捡起自己曾经鄙视的那些技能,学着理解和接受这个冰冷而毫无公平的世界。

可是,在这样无可避免的成长之中,我总希望,我们每个人可以不要否定自己过去的幼稚,可以理解自己曾经那些宏伟壮丽的梦想,可以记得自己还没有坏掉的那个样子。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少年真的是好苦好苦,只可惜,我们已经看不到了。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