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师范大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高效课堂改革_大学资讯-查字典大学网

哈尔滨师范大学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高效课堂改革

2015-02-25 11:22:38am

不久前,某大学教师一篇愤激的“自白书”,让大学课堂教学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教学真成了大学教师的“副业”吗?大学教学只需“一言堂”或者只是“读投影”就够了吗?

面对这些声音,哈尔滨师范大学没有苟同。从8年前开始,他们向课堂“开刀”,坚定不移地进行高效能课堂改革,形成了独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大学课堂重现生机。2014年,该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哈师大的高效课堂改革

8年前,哈尔滨师范大学开展了为期近一年的“教学质量年”活动,在全校组织教师进行“全员听课、评课、研究课和上公开课”。

这相当于全校教学的一次“大阅兵”。在这次大范围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令人失望,反映出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一讲到底的“一言堂”现象严重;学生被动学习、参与性差,学习层次低;师生、生生之间交往对话少,仅局限于简单的问答方式,缺少研讨氛围;现代信息技术成了简单的教科书投影器,某些教师上课就是“读投影”;课堂气氛整体平淡,没挑战、没趣味,一些学生干脆在课堂上玩手机、睡大觉。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哈师大人对大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问题充分说明,“学科专家不等于高水平教师”,“高职称不等于高质量”,“文章发得多不等于教学质量高”。他们认为,必须尽快地建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导向和标准体系,大学不仅要有顶尖级的大师,更要有一支道德与文化修养境界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强的“大师式教学队伍”。

大学课堂教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

大学课堂的品质是什么?

改革,首先要想清楚的是,大学课堂到底应培养大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和品质?

经过集思广益,哈师大人形成了一个共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具备的十项品质——科学性、深刻性、丰富性、前沿性、生动性、创新性、互动性、研究性、体验性与积极性。

明确了这十项品质,也就有了考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实际上,十项课堂品质考量的都是人的素质生成与教育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何将这十项品质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哈师大的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中注重了这样五条兼具科学性与操作性的教学原理:

一是素质的自生成原理,即大学生的素质主要是自我生成的,教师只能帮助,不能替代;

二是学生素质生成的过程原理,即无论什么素质的生成都需要经过一个由需求与感知、理解与体验、接受与实践、一直到反复巩固的内化过程;

三是活动内容决定素质性质的原理,即进行什么活动就生成什么素质,欲生成什么样的素质,就应设计什么样的活动;

四是积极素质促进人的发展与幸福的原理,即以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心态、积极行动、积极评价与体验、积极沟通与交往、积极关心与奉献、积极反思和积极承受与享用为核心的积极素质,是师生解决学习与发展问题最宝贵的品质与潜能,在其一生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是教学结构与功能的互促互限原理,即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方法、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方法、教学领导与管理措施等,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发挥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结构,就会有怎样的功能。

从十项品质到五条原理,哈师大人真正理清了大学课堂教学的特质与内在机理。依据这些基本认识,哈师大人开始着手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大学课堂教学如何走向高效?

显然,对于一所以研究教育学为主旨的现代师范大学来说,界定课堂教学的功能属性并不难,关键是,怎样把这些理论化为生动鲜活的教学实践?

几年来,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磨合,哈师大人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45341大学高效能课堂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乍听起来有点费解,展开来讲就让人明白了,其实就是“四维、五点、三讲、四有、一指导”。

所谓“四维”,是指课堂教学的“四维目标”,即知识(知识与技能)、能力(过程与方法)、德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素质这四个主要培养目标。提及课堂教学目标,许多人提的是前三维,但哈师大人认为,应该把“创新素质培养”作为一个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来,作为师生时刻关注的学习任务。他们的理由是,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而创新素质与知识和智力没有正比例关系,必须有意识地通过组织创新活动来培养。而这一点,在大学教学中常常被忽略或重视不够。

所谓“五点”,即每堂课的教学设计要确定重点、难点、德育点、空白点和创新点,教师要“胸怀五点去上课”。其中,“德育点”促使教师将德育蕴于各科的课堂教学中;“空白点”是指教师对有些内容要有意识地“留白”,让学生自己学、读、讲、画、研究、探索、研讨、体验、表现。“创新点”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教学内容在创新素质培养上的价值,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事件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

而“三讲”,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讲明白三方面的内容:基本的知识结构;本节内容的前沿问题与发展动态;自己对本节内容的研究与观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教学科有自己的真实研究,形成自己的学术观点,而不能照本宣科,或者仅仅查阅资料,转述他人成果。

相应的,“四有”要求教师每堂课至少要有科学系统的设计、有深刻而恰当的问题、有研讨与对话、有匹配的案例。长期以来,缺少研讨与对话是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普遍问题。实践表明,一次课(一般为2个课时,不超过3个课时)的教学中至少要有一次5分钟以上的研讨与对话,一般要有2至3次时间不等的研讨与对话。

最后的“一指导”,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是为了学,想让学生怎样学,教师就要怎样教,教学过程中要有对学法的指导。不仅课堂上要指导学生的学,还要指导学生课外的作业、读书与生活,将课内课外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最可贵的是,这一教学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近两年,伴随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哈师大人不断充实教学模式的实践内涵,在信息技术使用、积极评价和整体效能保证方面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如今,学校要求教师上课要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有教师的积极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各种教学措施之间的搭配与互助,当部分和细节与整体发生矛盾时,为了整体任务的实现和整体效能的最大化,可以将部分与细节问题暂时搁置。因为,课堂上留有一些问题或争论并不是什么坏事,还可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探究。

改革给课堂带来了什么变化?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眼下,提高大学教学质量的理论虽然不少,但只有真正实践过,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奥秘。

哈师大的师生们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用自己的智慧、情感和积极行为,创建和培育了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谈及这一教学模式的益处,所有受访教师均表示,个人的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能力、创造性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个人教学风格。最明显的一点变化是,在教学测评中,学生如今对教师的认可度达到99%,督导人员的评价普遍上升一至二个级别。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授感慨:“真没注意,教学还有这么多的门道!要是刚入职时就这样该多好!”显然,年轻教师从中更是受益良多:过去不会讲课的会讲课了;不会设计问题的找到了方法;不懂“留空白”、喜欢“一言堂”的,现在会组织学生学习了;不重视教学方法与艺术的,如今居然开始申报教学课题了……

说到底,教学改革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在校的大学生们。

如今走进哈师大的课堂,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听课、积极提问、深入思考、回答问题,研讨、看书、对话成为课堂的常态。相对应的,学生的预习和延伸性阅读增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获得了积极的体验,脸上的笑容多了,眼中的智慧多了,无所谓的表情少了。学生的专业意识、自信心和精神面貌有了积极的变化,做研究、写论文成为普遍现象,考研的录取率明显提高,就业率和职业胜任度都大幅提高。据统计,近几年,学校每年毕业500多学生,就业率达到85%以上。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