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规划真的重要吗?怎么去规划?_生活规划-查字典大学网

人生规划真的重要吗?怎么去规划?

2013-04-10 03:51:34pm

人生可以被“规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实现吗?

首先我想讲的是,人生的具体轨迹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大家可能觉得这完全是废话。但是我感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刚刚走上社会的人,还是在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认为人生有一些模式应该遵循,甚至觉得我这辈子就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所以走过的道路也很不相同。你不要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时髦,就去做什么事情。也许一件事情很不时髦,但是它偏偏很适合你,这就够了。

下面我们来看三位成功人士。

第一位是袁隆平。他是20世纪50年代学农业的大学生。那个时候,农业是个时髦行业吗?不是。那是一个工业化的时代,那时的时髦行业是工业自动化。当时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是自动化技术,就像今天的IT技术一样。

在农业这个最为传统、毫不时髦的行业里,袁隆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我们从中能悟到些什么道理呢?

我想,它告诉了我们一件事情:我们只是一个个体存在,不是一定需要掺和到一个有千百万人参与的潮流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们在走上社会以后,不必因为自己的行业,自己工作的领域不是热门,就觉得自己不会有成就。有意义的人生不是只在时髦行业之中才能实现。

第二位是中国IT企业教父级人物柳传志。也是我曾经的老板。1984年柳总与几个同事从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出来,所里投了20万元让他们办了联想。当时叫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那个时候,办这样的企业是一件有前途的事情吗?当时最时髦的是做“官倒”,就是倒卖各种政府“批文”赚钱。柳总他们在80年代为了公司的生存而卖旱冰鞋的时候,想到过以后会成为举世闻名的企业家吗?那个时候中国IBM公司的小经理们都不把柳总他们放在眼里。所有的人恐怕都没有想到柳总会有今天的成就。

如果倒退到柳总刚刚参加工作的时间,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当中,他就更不可能想到未来会办什么企业了。

所以,很多成功,并不是在当初就策划好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人们看好的。其实,微软当初也是一样。如果比尔?盖茨当初做的事情,被IBM、DEC和王安电脑那些当时的IT巨头们看好的话,微软恐怕早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哪还会有比尔?盖茨今天的风光。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王洪军人生中的成功,通常是需要长期坚持努力才能实现的,而且在开始的时候,所坚持的未必是被大家叫好的事情。最后这个人大家恐怕都不认识。他是一个技校毕业的一汽—大众的普通技术工人,叫王洪军。我把他和袁隆平、柳传志放在一起来给大家讲,他做出了什么成就呢?他创造的“王洪军轿车钣金快速修复法”获得了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恐怕很多专家教授们都没有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可见他很出色。

王洪军具体干了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呢?他发明了一套修理汽车的工具,我记得有2000多件。汽车磕了坑以后,不用拆下来敲打,不用打腻子。只要用他发明的工具就能把车修好,也不用重新喷漆。有一次一汽—大众停在外面露天的一批车被冰雹打了,要是用传统的办法,要打腻子,还要重新喷漆,费时费力费钱。当时王洪军就用他发明的这套工具,带领几个工人很快把被冰雹砸坏的车全给修好了。

2008年他当选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还是全国人大代表。

一个人做出这样的成绩,应该说其人生过得比较有意义,也比较光彩了吧?可是他只是一个技术工人。他既没有身处一个时髦的行业,工作也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个敲敲打打的钣金工。

所以我们对人生道路的理解,对职业选择的考虑,不应该太局限、太狭隘。

2004年暑期在白洋淀,我们公司请中国人民大学做企业管理咨询的彭剑锋老师来做培训。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一次在他做培训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位在场的听众说:“彭老师,您讲得太好了。您干脆给我们作一个完整的商业计划,使得我们能够从创业开始,就把公司办成一家国际一流企业。”彭老师很风趣地回复他:“我要是有这个本事,就自己去创业了。干吗还费这么大劲靠做咨询培训到你们这里来骗吃骗喝呢?”

彭老师给我们解释道:“企业经营是一个复杂的不断探索的过程,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把一切都策划好。”

人生也是一个道理。刚才讲了三个例子,科学家、企业家和普通工人。他们都实现了有意义的人生,可是走的路却非常不同,而且恐怕也不是当初在他们年轻的时候自己策划好的。

所以说,人生确实没有固定模式。大家不要轻易地用一个固定的具体模式来设想自己的未来,而是要学会在实践中去闯出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是一个充满变化、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摆脱科学训练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就要摆脱希望在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人生一切都设计好,然后按部就班去做就万事大吉,或者认为自己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以后,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的这种想法。在这个世界上,会有某些人的人生道路是这样走过来的。但是有这种机遇的人很少。大多数人的人生不是在年轻的时候就一次性设计好或选择好的,包括那些非常成功的人。

人生可以预知的基本情节是什么?

人生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不同的人生却有一些相同的基本情节。不论你做什么样的工作,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这些情节你基本都会经历的。

第一,每个人的人生一定都是“有起有伏”。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会有春风得意的时候,也会有不受人待见,甚至落魄的时候。

邓小平不就是三起三落吗?毛泽东也曾经有过很郁闷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获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的。可是在开始长征的时候,原来是准备把他留在苏区打游击的,像陈毅那样。那个时候他正受排挤。是长征出发前,突然决定要毛泽东一起走的,好像是周恩来的建议。否则中国历史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毛泽东的人生可能也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对于我们这些小人物,也是一样。

我比较得意的时候是我1998年做掌上电脑的时候,我养的狗都跟着我上电视了。当时经常有记者主动找我,包括路透社的老外记者都自己扛着摄像机去过我的办公室。

有一次东方电视台的记者非要到我家去看看。我说我是租的房子,那房子里什么都没有,大白墙,地面是裸露的水泥。记者还是非要上我家去拍一拍。当时我开着一辆小夏利,带着他到了我家的楼下,他说你先别下车,就把摄像机架上了。我夏利车门一开,他就拍了我一段,当然他肯定不会拍夏利那个寒酸的标志。

进了我们家后他发现我有条狗。狗被我养得胖胖的,像一只小白熊一样。他就要我带狗下去溜一圈,拍了一段我遛狗的镜头。结果我的小狗就和我一起上了电视,还被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一个朋友在上海的电视节目中看见了。

所以那是一段我比较得意的时间。好多朋友,包括我父母的同事,都曾经在电视上见过我接受采访。现在你们在电视上看不到我了。这些年我的职位比当时高了很多,可是没做出什么成绩,所以记者们对我也不感兴趣了。

其实人生总是这么有起有伏的。起的时候,得意的时候,你也别太忘乎所以,别觉得自己就是个“成功人士”了。其实没什么。你们看我的另一本书,我就写了一段我那个时候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的话。我说,我做出了一个掌上电脑,成为了一件轰动的事儿,这是中国IT界的耻辱。这是我心里的实话,尽管可能会得罪很多人。那个小东西算什么啊,我是做雷达出身的,我们国家的护卫舰540、541试航的时候,我在军舰上负责我参与设计的警戒雷达的保障。现在攒出来一个掌上电脑,CPU也不是我们做的,操作系统也不是我们做的,最后弄得大家还觉得是一件挺大的事情。我当时就和记者说,这个事儿其实没什么。

我有的时候比较坦率,弄得我的朋友会说我:“你别那么直白可以吗?”大家都绕着弯说话,这个世界不是就被人为地搞得太复杂了吗?那我们也就必然距离客观现实越来越远了。

不管怎么样,得意的时候,别飞上天。因为我们都会有落下来的一天。在没人待见你的时候,也别觉得就怎么着了,好像世界末日到了一样。咱就好好过日子呗,把手上的事情认真做好。

第二,人生也会“有成有败”。

我们都渴望成功,但是我们也不必害怕失败。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其实说这话的时候常常是在安慰自己,或者是安慰别人。这句话当然有道理,但是只说出了事情的一个侧面。其实有的时候,失败就是命运让你从忙碌当中停下来,回头好好反思一下你走过的路。

我认识一个伊朗人,美国的风险投资家。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也许是日本名,叫神乱?伟日安,很有个性吧?神乱在美国犹他州大学毕业后,就职于硅谷的一个著名的IT公司从事技术工作。不久就出来创办技术公司。

随后的几年是蒸蒸日上的辉煌——他创办的第一个公司被一家大企业收购;创办的第二个公司成功上市;接着又创办了第三家公司,他出任董事长兼CEO。1992年4月1日西方愚人节的早上,他接到了一个电话通知,要他参加临时召开的董事会。

接到电话后,神乱的心确实有点乱了,精神也有点恍惚。他琢磨:我是董事长,这董事会开会,我怎么会不知道?一看,又是4月1号,就想是不是愚人节的恶作剧呢?

到了会上,董事们事先全串通好了,说我们准备免去你董事长兼CEO的职位。在表决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不同意这个决定。他终于发现这不是愚人节的闹剧。

你们想这样的打击有多大?被赶下来了,神乱极其郁闷。在万分沮丧中,他决定给自己放一年的假,去周游世界。

他走了很多国家,与不同地域民族的人交谈,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过去。以前办企业办上瘾了,就为了赚钱而办企业。这一年下来,他觉得人不能就这么活着,不能只是为了赚钱而办企业。

他走了不同的国家,接触了不同的民族。他发现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很优秀,很牛,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就有很多彼此的成见,甚至是冲突。就像今天的很多中国人,不把像巴基斯坦、朝鲜、越南那些弱小的国家放在眼里,给人家起了很多外号一样。

但是他走过不同国家以后,发现不同国家其实有不同的长处和短处。如果大家能够彼此增进了解,会消除很多的误解和矛盾。

由此他决定以后专门去做通讯类的企业。帮助世界人民加强沟通和交流。后来他办了一两个企业之后,就转向风险投资,去投资这类企业。

然后他还专门投资了一个SchoolOnLine,这是一个非营利机构,帮助落后国家的学生能够上网去了解世界。

这次失败,让他重新反思了活着到底应该为什么,帮助他找到了新的值得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

这个故事是神乱在北京一个沙龙上亲自讲的。当时他演讲的题目是“庆祝失败”。

神乱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失败不只可以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失败让我们沮丧、失望乃至自卑。但是,失败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无能,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不努力。

失败,有时候也许是命运给我们的一个提醒,要我们从原来的方向上停下来,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忙乱中抬起头来,从另外一个视角重新审视一下自己正在走的路,审视一下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的世界,也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

如果我们不被失败困扰得不能自拔,而是坦然地面对失败,从而能冷静地观察一下包括自己在内的周围的一切,我们也许会有许多出乎我们预料的发现。也许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非常看重的事情并不是那么不可或缺;我们曾经鄙视的事情,也有它存在的理由;在我们认为唯一的光明大道之外,还有许多可能的至少同样光明的选择。

失败可以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世界,从而扩大了我们对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认识。也许我们的人生会因此而发生重大转折,走向一个更有意义的阶段,就像神乱曾经经历过的那样。

在那天的沙龙上,神乱后来专门讲了他在做风险投资的时候,选择一个合格的CEO的标准。其中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这个人必须经历过失败。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人,神乱是不会给他投资的。因为这样的人,不论他的成功如何辉煌,其人生经历却是不完整的,有着根本性的缺欠,他很难扮演一个出色的CEO角色。从那以后,我在面试人的时候,每一次都要问:“愿意讲一下你最刻骨铭心的一次失败的经历吗?”这当然不是为了让对方难堪。

成功对于人生来讲当然必不可少,也让我们孜孜以求。但是失败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不只无法逃避,而且同样值得珍惜。“庆祝失败”,不是一个成功者故意卖弄的姿态,而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有的一种心境。

第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有上有下”。

职位和地位的升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你很难说你自己就只升不降。太在意升降的人,就不可能把心思用在好好做事情上面。这样的人不止不会有大的出息,而且自己也会过得不开心,整天算计这些事情。

据说邓小平“文化大革命”中被流放在江西的时候很平静,在思考一些问题。如果他当时想不开,后来也就没有他什么事情了。中国走的路可能也就不完全一样了。

第四,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都会“有张有弛”。

什么叫有张有弛?就是在工作或生活中你有很紧张繁忙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在舞台的中心,你很忙,你很重要,你是主角,聚光灯都照在你的身上。但有的时候你可能就得扮演一个配角,你可能在舞台的边缘去跑龙套,别人只能看到你模糊的影子。

很多人不能接受这种相对轻松的状态。表面上的原因常常是说:“忙惯了,不适应清闲。”其实在潜意识中,可能主要是因为觉得自己不行了,完了,我这个人毁了,主角不再是我了。他心里不是因为适应了“忙”,松下来闲得烦,而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了,一旦清闲下来,心理上就出问题了,只要你让他受重视,把他供在舞台中央,就算很清闲我想他也会高兴。

大家以后走上社会,在需要紧张的时候,不要抱怨,说怎么这么累,这么忙呀,需要冲锋的时候,我们不能掉链子,要能够吃住劲。这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才能有突破,上台阶。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

我遇到过一些将要毕业或刚刚毕业的朋友,问我怎么看待工作中的加班。我多少有点惊讶。年轻的时候不吃苦,难道要等到老了再去吃苦吗?那你可就惨了。忙自有忙的乐趣和收获。

反过来,在清闲一点的时候,不要心理不平衡,也要利用好这段时间。可以抽时间做一些总结、思考和学习。

不忙有不忙的好处。我前一本书就是在我不太忙的时候写的。当时我干了两年软件公司的总经理,累了个半死,把公司整理出了模样,业务开始盈利。老板说你干得不错,但是咱们改改吧,你回到后台干点别的,换换脑筋。我说好呀。我就继续做我的CTO管技术。有什么大项目出问题了,老板说你看看去,我就做个总监。那年就不太忙。正好我工作十年了,一想回顾一下这十年的经历,写个总结不是挺好吗?所以就抽时间写了上一本书,完稿正好是当年的12月31日。后来许多人都说看了那本书很有帮助。到现在还不时有新的读者给我来邮件,今年,那本书修订以后还要再版。这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吗?

最后,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人生的得失,不只像老子说的那样“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总是结伴而来,而且得失本来也是相对的。

给你提职,一定是好事吗?不一定。听过这样一个说法没有?你想害一个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他放到一个他根本胜任不了的位置上去。没几天他就死掉了。他知道自己干不了,自己不能胜任,但是他还是会去做。因为提拔总是好事,很少有人拒绝。其实它可能是坏事。

所以大家以后不要觉得给你升了职位就一定是好事。没准坐到那个位子上把你给害了。这种事情我确实见过一些,但是因为涉及他人隐私,就不好和大家讲。

所以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不要太拘泥于眼前的得失来看问题。要有点胸怀和境界才行。否则你可能会适得其反的,越算计损失越大。

好多人都有一个默认的原则,就是但凡换工作,收入一定要比前一个工作要高才行。这就太势利了。工作带给你的不只是物质待遇,还有很多别的东西。不应该把待遇的高低看得太重。

当初我进联想的时候,我的工资比原来要低,我一样接受了。后来有人就说:“哎呀,谢耘,你去联想工作太英明了,进了联想就开始发股票。”我进了联想第二年公司开始发股票。正好我的级别还够,我就得到了一些。而且赶上IT泡沫最高的时候,一股七十多块钱,我卖了一部分。

可是我进联想的时候,并不知道会发生这些事情呀。我是觉得这个工作值得我做,所以我就来了,尽管待遇比原来的要低一些。我并不清楚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将要影响我个人的得失。

所以不要用眼前的利益得失去算计你的人生。尤其你在做人生比较重大的决定的时候,你一定不能简单地从眼前利益得失上去看。

也许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必然会去算计这些得失,可是我想说的是,很多得失不是我们能算出来的。求神拜佛也没有用。因为得失就是像老子说的那样,是绑在一起的,你分不开它们,而且得失也会不断地变化。

上面讲了人生的五个基本情节。任何人,伟大到毛泽东,渺小到我们这些普通人,谁都逃不掉。

给大家看一个大人物的人生经历。就是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的一生。那远不是一段惬意的旅程。

林肯的人生经历:

1809年2月12日,出生。

1818年,母亲去世。

1831年,经商失败。

1832年,竞选州议员落选。同年,工作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未获入学资格。

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同年年底再次破产。接下来,他花了16年时间才把债还清。

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这次赢了。

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未婚妻死了。

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

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没有成功。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落选了。

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又落选了。

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回当选了。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

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

1849年,想在自己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遭到拒绝。

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

1856年,在共和党内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足100张。

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1861年,南北战争开始。

1862年,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1865年4月9日,南北战争结束,阻止了美国的分裂。4月15日,遇刺身亡。

生下来就一无所有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成功与失败之间奋斗。

所有人的人生都是这样。

在人生的“起伏”、“上下”、“得失”、“成败”和“张弛”之中,有人走向平庸,甚至是堕落,有人变得优秀。其间的差异,来自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

优秀,不是人生中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得到,没有失去;只有不断的升迁,没有跌入过低谷。那些优秀的人,是能够正确地面对这些变化,不为眼前的进退得失所困,在这些变化过程中,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的人。

哪怕你只是一个农民,只是一个工人,你都可以变得优秀。王洪军的学历没有我们高,但是他在他那个岗位上很优秀,作为一个人他很优秀。他超越了自己,超越了环境对他的限制。在看到他之前,我做梦也想不到一个工人能够得到为专家、学者和教授们设置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而且是二等奖。这就叫优秀。

之前讲过,对事情我们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从根本上讲,要平和正确地对待这些人生的变化,说穿了,是要有个大的境界。你从大的范围,大的时空上去把这些事情看明白,你就不会被它们困住,不会被它们牵着走了。

人生道路上遇到的这些事情并不复杂,大家可能也都理解,我为什么还费口舌来给大家讲?因为各种宣传,很容易在潜意识上面给很大家造成对于人生过程的误解。

人物传记也罢,市场宣传包装也罢,很多都是围绕着市场效果或某些其他目的来做的。所以它会把很多真实的过程隐蔽掉。像曾国藩那样,几次跳江自杀被救起来的事情,就不会去讲了,因为太有损形象;就算讲失败,也是讲主人公如何坚强地战胜了失败,让你只看到他很光鲜的一面。

当然我们在读这些书的时候自己的心态也会出现偏差,就是我们只关注那些“成功人士”光彩夺目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曾经遇到的磨难,曾经遭受的失败。出生于台湾的伊能静曾经对那些盲目崇拜她的人说过一句话:“如果把我的经历给你们,你们消受得了吗?”她小的时候辗转各地,吃了很多的苦。

正是有些关键环节的缺失或被忽视,会导致我们认识的人生过程与事实真相相去甚远。我不好讲具体的例子来告诉大家哪些传记是隐去了非常关键的环节的。

两个因素加在一起,我们就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描绘出一些虚幻的“成功人生”模式,一些在地球上找不到的“完美人生”。这样在我们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就会抱怨:“别人都不是这样,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可能就无法正确平静地面对真实的人生过程。

最近先后有两个年轻的朋友在和我聊天时,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是我做错了什么,才导致遇到这些麻烦吗?”他们都刚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直纠缠在其中。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有过同样的痛苦纠缠。在这种情况下,总结经验的目的是为了以后不再倒霉,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成长成熟。而且这种总结,也变得只是针对自己不如意的事情,而不是客观全面地面对自己的人生旅程。这种心态定位,或者说是心理导向,就是没有懂得人生谁也逃不掉的那些基本情节。而这种心理定位或导向下的苦思冥想,无益于对经验的总结,而且常常最后会导致自卑情绪。

其实不论你做得有多完美,你依然会有倒霉的时候,何况我们也不可能做到绝对完美。那些成功人士,可能在生活的某一个时刻不堪一击,把自己的脑袋都伸进上吊绳的套里了,后来一念之差,又下来了,才有了今天的成功。当然还有很多成功人士最后就是无法面对冷酷的现实,而走上了绝路,比如韩国第一个平民总统卢武铉。

在这里把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事情给大家讲解一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面对人生中发生的各种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时有一个好的心态,能够理解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完美人生的,可能存在的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

刚才提醒大家要小心很多宣传的误导。当然还是有一些好的传记值得我们认真看看。我最喜欢的一本就是朱可夫元帅的回忆录。非常真实、诚恳,而且有大境界。

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斯大林把朱可夫从苏联的第二号人物给贬到一个小军区做司令员,这显然对他是非常不公正的。在他写回忆录的时候,苏联已经否定了斯大林。而且在更早的20世纪30年代,朱可夫也亲身经历了“肃反”那段历史。

可是在回忆录中,他依然如实地介绍了他所了解的斯大林:“斯大林的工作作风一般都是实事求是的,不感情用事,准许大家把自己的意见全都讲出来。最高统帅对谁都一样严格而又非常严肃。他善于听取那些有真知灼见的报告……根据在战争时期的长期观察,我深信斯大林完全不是那种不允许别人提出尖锐问题,不允许别人同他争论以致坚持己见的人……毫无疑问,他是当之无愧的最高统帅……斯大林在战胜法西斯德国及其同盟者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个人贡献。他的威望是极高的。”

在回忆录的最后,他写道:

回首往事时,我这样年纪的人不免要区分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我来说,为祖国、为自己的人民服务是主要的。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为尽自己的天职贡献了一切。

祖国的欢乐也就是我最大的欢乐。祖国的危险、损失和忧伤总是比我个人的危险、损失和忧伤更揪我的心。我抱着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度过了一生,这一点对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主要的。

我从叙述我的童年开始写这本书。现在进行总结时又想起了童年时代。如果不进行十月革命,生活将会是怎样的?

革命使我过了完全另一种生活,即一种光明灿烂、引人入胜、充满强烈感受和重大事件的生活。我经常感到,人民需要我,而我永远有负于人民。如果考虑到人生的意义,这是最重要的。我的命运只是苏联人民共同命运的一个小小的实例。

一个为自己的祖国,也为被德国法西斯奴役的所有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晚年又两度遭受了不公正对待的人,在回顾与总结自己辉煌的一生的时候,没有飞短流长,没有个人恩怨,没有丝毫的炫耀或卖弄,而是对自己所付出的一切充满了自豪,又朴实谦逊地把自己当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

这样的人,在我的心中就是当之无愧的伟大人物。

这本书在1969年首次出版以后,在西方世界也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摘自《成长——从校园到职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