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超钱”消费的现象近年来备受关注。蓝皮书在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100所高校中,对10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月均消费在500至999元的大学生占总体的50%以上;月均消费1000至1499元的大学生将近30%;另有12%的大学生月均消费在300至499元之间。根据2011年国家统计年鉴数据,全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810元。
调查称,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依然是父母,选择这一来源的大学生占95.2%,其次是兼职收入、学校补贴和奖学金。家庭收入对大学生消费水平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收入越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越高。家庭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是1215.7元/月,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下的大学生消费水平是745.3元/月。
从人群上来看,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更多地选择自己打工赚钱,而城市地区的大学生选择向父母要钱的比例达到24.7%。大学生家庭月收入越多、个人月消费水平越高,选择向父母要钱的比例就越高。与此相反,大学生家庭收入越低,个人月消费水平越低,选择自己打工赚钱的比例越高。
调查结果显示,来自于城市地区的大学生消费支出达到1065元/月,比农村大学生月消费要高出三分之一。从集中度来看,城市大学生消费金额主要集中在500至1500元/月之间,而60%的农村大学生消费水平在500至999元/月之间。分地域来看,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大学生月消费金额较高。
目前,信用卡消费和网购逐渐成为大学生的重要消费形式,在大一新生中的普及率最高,达到46.1%。从拥有数量来看,大一、大二学生人均拥有两张信用卡。
谈及大学生的消费方向,调查显示,生活费用往往占据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部分,校内外餐费支出占大学生日常消费支出的六成。调查发现,餐费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消费支出最多的一项,占月支出的60%左右。另外,大学生在服饰项目上的消费为162.8元/月;用于社交的费用也达到107.5元/月,占日常消费支出的较大比例。专家称,总体来说,大学生消费行为较为理性,有89.2%的大学生制定了消费计划。
蓝皮书首次为曾被社会舆论称为“非主流、迷惘、孤立”的“90后”正名。调查显示:九成大学生能记住父母亲的生日,表达方式以电话祝福为主。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对时事动态和社会新闻关注比例高达53.6%,侧面反映出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而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初现,已有创业计划或行动的学生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毕业规划在多样化的同时也更加理性,职业选择不再盲目追求专业对口,而是注重现实利益和个人发展。薪酬和个人发展空间仍是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最关注的因素。
办公室恋情恶果VS好处
90后求职女生吴丽春:“相信勇敢之后必有春天”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亟须顶层设计
职场为人处世三大准则:爱岗敬业 不卑不亢 自信坦然
创业,会给职业生涯加分多少?
中国IT城市满意度排名
15个细节助你走向美好的职业生涯
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排名 上海居首
大学生利用过年前短短的十几天兼职
大学生如何弥补自身的求职劣势
彩虹族成职场白领新宠
高校“求职达人” 毕业即获50万年薪 做好职业规划
别把职业规划当成口头禅
2010全球城市排名中国七城市上榜 北京排名十五
新兴职业发展遇瓶颈 或"无地用武"或"有市无人"
大一小伙骑单车37天到拉萨 全程2166公里
关于主动性的三个小故事
职场白领热门电影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