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六大经济圈_生活规划-查字典大学网

解读中国六大经济圈

2016-03-02 04:25:25pm

长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来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概念,其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黄三角经济区

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2008年区内总人口983.9万人。

海西经济区

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万亿元以上。

成渝经济区

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以重庆、成都两个城市为龙头以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为载体,GDP占西部总量30%。

北部湾经济区

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面积4.25万平方公里。

解读——崛起:中国六大经济圈

在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围绕着区域经济的热点话题就没有停止过。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邓小平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正是在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指引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幕徐徐开启。

从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到2000年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再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发展,这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长期性、系列性的战略,已经走过了整整30年。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杨开忠认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建设与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进入了大调整期。他认为,中国正在形成六大核心经济圈带: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黄三角经济区。

长三角与珠三角逐步“泛化”

最早形成经济圈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泛化”的趋势十分明显。“两会”上,长三角及其周边城市的代表发言中多次提到泛长三角,上海世博会的宣传也提到辐射泛长三角。珠三角的“泛化”更为明显。此前,“粤港澳合作”已被列为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今年又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加上粤港澳三地高层互动不断,为泛珠三角写下了从战略到实际操作的重要一笔。

长三角借世博上层楼

历次世博会最重要、最直接的成果,是带动以举办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联动发展。由此,上海对世博的宣传也受到了泛周边城市的大力“捧场”。安徽省政府就表示,由合肥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预计今年由安徽主导的融入泛长三角的行动,或将得到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

世博会能否带动长三角乃至更大区域范围共同发展,今年已经进入关键的一年。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提醒,“世博是由很多细节构成的,不能轻视这些细节问题,应该有针对性地一一解决。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应承担起更大责任。”华东师范大学长三角流域发展研究院教授沈玉芳指出,长三角各地政府不应该把参与世博演变成一种逐利行为,只想着从世博的“大盘子”里分一块“蛋糕”,而应该从长远着眼,借助世博平台宣传和展示自身,加紧与世界接轨。

珠三角亟需产业升级

2008年,珠三角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9万亿元,占广东省去年GDP总量的83.32%。广东省统计局调研报告显示,珠三角作为全省进出口的主要市场、推动财税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这三大作用正进一步得到强化。

但是,珠三角1980年以后的大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靠了国家的优惠政策。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大批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珠三角”必须要完成自己的蜕变。此前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了支持珠三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转变为内外需并重、全面融合发展的开放型经济。

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今年年初珠三角已经开始行动。先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与香港特首曾荫权会面,确定基础设施、产业、环保和教育方面的合作,随后,汪洋又与澳门特首何厚铧见面,提及横琴岛开发事宜。

西三角或成中国第四增长极

产自四川腹地的芬芳美酒,一夜之间就摆上了西北各大城市的销售柜台;广西沿海的生猛海鲜,一日之内就进入了昆明、贵阳的寻常百姓家庭。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广西的红土地,中国西部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联系如此紧密。

今年两会,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了“西三角经济圈”的新概念。其核心内容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联合,大西南与大西北联手,共同打造中国第四增长极。

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介绍了重庆倡议打造“西三角”的初衷,他说:“胡总书记要求重庆建成西部重要的增长极,但单靠重庆总量不足,希望延续国务院提出的成渝经济区概念,在西部打造一个三角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抱团就有竞争力

成渝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在六大经济圈中算是最晚的一个。

“事实上,成渝经济区在2002年前还仅限于学者们的研究课题。”作为成渝经济区的最早倡导者,重庆工商大学副院长廖元和说,专项课题是2005年提交到国家发改委的。而真正被川渝两地官方所确认的时间,应该从2007年4月2日重庆和四川签订《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算起。

“重庆与成都,单独看都不算全国最好,但抱成团就有竞争力。”80多岁高龄的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是最早提出成渝经济区的学者之一。

按照成渝经济区的设想,该区域总面积20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960万人,包括35座城市。成渝两地渊源深厚,每年四川在重庆投资百万元以上的经济项目超过100个,而重庆在四川的投资额,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排名第二。

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表示,“目前,成渝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约5%,到2020年,预计川渝两地GDP将达5.5万亿,全国估计为65万亿,使得GDP比重占到全国的近8%,具备了构成一个经济增长极的基本特征。”

廖元和说,按照《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的设计思路,成渝经济圈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在产业设计上,将以汽摩、天然气化工、装备制造业、电子工业、航空、矿电一体化等产业为今后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点。这些产业,拟按攀枝花—宜昌、重庆—成都—绵阳、重庆—贵阳等轴线布局。

中国第四极梦想

“增长极是区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增长极意指区域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区位比较集中、经济实力比较高的城市群,其核心是大城市,带动周边资源向其集聚。”杨庆育认为,“‘西三角’的概念,与成渝经济区的概念并不矛盾,只是范围扩大了。”杨庆育说,“西三角经济圈”的全称是“西部川陕渝金三角”,包括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总面积22万平方公里,人口1.18亿,包含47座城市,GDP总额1.5万亿元,占全国的6.3%,整个西部的33%。

从成渝经济区到“西三角”,最核心的变化,是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的联手拓展。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成都、重庆、西安联手,将带来更大的经济互补性。

从区位来看,三座城市都毗邻中部,具有承东启西的功能,且都是西部发达城市,在承接东部甚至国外产业转移方面,毫无疑问是第一梯队。

从产业特点来看,西安科研力量与研发能力较强,航空航天领域水平高,但受产业基础限制,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偏弱;成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其航空产业与西安互补,电子信息产业也相对发达;重庆是制造业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状况上看,陕西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四川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可以接纳和消化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也极具吸引力。

“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就决定了三座城市之间的联合。”杨庆育说,成都、西安、重庆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已具有一定规模。

杨庆育算过一笔账:到2020年“西三角”GDP将占整个西部的50%左右,占全国的12%到13%。如此一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西三角”的GDP,有望占到全国的2/3,从而完成中国在区域经济上的布局。

海西经济区:期待下一个5年

从2004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下称“海西”)概念的第一次提出至今,海西建设已整整5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实现,闽台区域合作正向纵深发展。

海西规划有望提速

“如果说长三角是大热点,环渤海是新热点,那么海西未来就是小热点。”一位研究海峡两岸经济的专家如此评价。有专家指出,海西历经5年建设,已有超过50个部委以及央企出台明确支持的政策,但由于条块分割,令相关政策未能生成更好的叠加作用,海西急切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对其进行协调与统筹。

种种迹象表明,继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区域振兴政策也将提上日程,而这其中尤以海西区的发展规划最有望提速。据知情人士透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规划已获得高层原则同意,规划将重点建设厦门港、福州港等一批基础设施。

同时,福建省经贸委在《福建省2009年产业发展投资重点》中称,将以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为重点,加快福建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周联清建言:尽快推进闽台产业对接,优先支持台商在福建驻点投资大型石化、冶金、船舶等重化工业项目。

海峡区台海合作新跳板

“海西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周联清说。两会期间,民革中央关于构建“海峡经济区”的提案引起强烈反响。从“海西区”到“海峡区”,虽一字之差,却可以看成推进5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政策有望再度提速的标志。未来,“海峡区”可能成为全国区域发展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新亮点。

海峡经济区是指以福建的9个城市、广东的潮汕地区、浙南温州以及江西赣州等跨越4个省区共20个城市在内的海峡西岸城市群。

民革中央强调,最终构建的“海峡经济区”,不仅将为中国台湾经济提供强劲的动力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将推动祖国大陆沿海地区形成完整的经济发展圈链条,使“海峡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之后又一新的经济增长极。

福建社科院前院长严正说,目前海西发展面临的机遇之一,就是台湾地区的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比较困难,“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台湾的订单下跌非常显著。台湾的企业界都在讨论:台湾怎么办?所以台湾经济现在面临许多反思,台湾与大陆订立经济联合体、进行经济合作的意愿比过去更加迫切,两岸在经济上走到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广西北部湾:连接东盟新丝绸之路

“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势头很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今年这个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章远新如是说。

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来,生产总值增长速度3年年均超过16%,经济区4个市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省内中下水平跃居前列。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生产总值达2219.7亿元,对广西GDP的贡献率达35.8%。

业内人士认为,北部湾经济区的“雁群效应”已经形成,国家战略优势开始凸显。如何进一步加大力度将这种势头保持下去,已成为外界对广西关注的焦点。

2008年2月2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正式将北部湾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与以往不同的是,迄今我国批准实施的所有新区、经济区和试验区中,北部湾是被明确赋予“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功能的。

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与东盟十国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多重优势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工业建设获得重大突破,防城港核电、北海林浆纸、北海铁山港石化等重大产业都在加紧布局。“经济区已有石化、钢铁、能源、林浆纸、电子信息、轻工食品等一批在建和拟建项目,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已完成投资400多亿元。”章远新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已从过去的投资盲点,变成今天的投资热点;从当年经济发展的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

据了解,目前北部湾的建设已经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9年对北部湾的开发中,重点项目涉及的行业有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水泥、粮油食品加工、电子、海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物流产业。

黄河三角洲地区:下一个大河经济带

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早已被世人所熟知,而作为中国大河经济带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区域,黄河三角洲地区却鲜有人提及。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规划就已经形成,但由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等种种原因,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提速。2008年4月,山东省出台了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发展规划,自此,山东省迎来了新的区域发展时期。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共涉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的1/6。

山东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说,黄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这在近年来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背景下,成为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而且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在其周边,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新区等,已成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使其在参与环渤海地区产业分工后,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东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费云良说。

“30年前看广东,30年后看山东,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已经起步,我们已经在路上。”东营市市长张建华表示。

“不是有句话吗,‘要想富,先修路’?交通物流的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脉,我们已经加快了‘三路两港一场’的建设步伐。目前,威乌(威海—乌鲁木齐)高速公路已经建成通车,黄大铁路已开工建设,德龙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初也已经开工。”张建华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由最初的山东省主导,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发改委将于近期出台具体实施规划。“黄河三角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区域中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