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关键在于标准的制定_大学资讯-查字典大学网

教育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关键在于标准的制定

2015-11-18 09:02:38am

教育部网站今天上午刊登了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要求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

《意见》要求建立合作关系,使转型高校更好地与当地创新要素资源对接,与经济开发区、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对接。积极争取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支持,形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格局。

另外,要求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转型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实行共同组建教育集团,也可以与行业企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共管二级学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基本要义是已有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是办学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更名或升格。

对此,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资深教育专家刘粤平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于长江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解读。

经济之声:中共中央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那么,它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具有怎样重要的意义?

刘粤平:第一,为什么要转型?我们国家的高校自1998年开始扩招,院校间开始合并调整,这一系列的扩张和院校的调整极大的促进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校现在已经达到了2200多所,普通院校的在校生总数也超过了2700万。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第一,当时一大批中专类型的职业技术学校升格为专科院校。第二,高校招生规模和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大客观上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本科院校的专业和办学失去了特色,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术能力都有所下降。此外,高等教育的结构、人才培养的结构、人才培养的目标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教育质量整体下降。

经济之声: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整体发展意味着什么?刘粤平:第一是在专业设计方面,第二是在课程的内容方面,第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答记者问讲到了很多问题,我认为核心是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结构和培养模式产业。

经济之声:教育部负责人指出,当前,一些本科院校在办学定位和思路上脱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等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脱节,办学封闭化倾向突出,有些甚至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其实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早在2013年初已经启动,教育部首批确定37所院校作为试点。根据部分试点的经验,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关键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

于长江:我认为关键还是要由需求方来决定和检验办学的好坏,这实际上还是一个标准的问题。不管教育系统本身如何努力,如果离开了具体的需求、市场以及用人单位的判断,怎么改都是盲目的。所以我们要面向应用,而面向应用不光是针对企业,也包括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从而言之,我们要从需求方的角度来考虑这件事,这是很关键的。

经济之声:其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我们要突破哪些障碍?

于长江:我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高校内部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价值,从考试制度到对于教师的工作业绩的要求,到对学生表现的评估,我们对目前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取向都要进行重新的检验和梳理,应该说是进行大程度的改变,要重建这套标准。

经济之声:教育部负责人还表示,转型的主体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责任在各省级政府。《意见》强调加强省级政府在转型发展改革中的统筹作用。另外针对当前转型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薄弱环节,《意见》提到三个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二是加大对改革试点支持力度;三是加大改革试点的经费支持。如何让这些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于长江:经费支持肯定是必需的,而且是越多越好。因为转型必须要精准支持,但是这种转型涉及到更换标准、更换人员或者是人才的重新分配,所以它需要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渡期里,各方面都需要经费支持。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更主要的是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从老师到学生的整个培养体系都需要重建。我们要让应用方的人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来商量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这是个难点。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教育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关键在于标准的制定”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查看全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