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自考《普通心理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_自考-查字典大学网

2016年福建自考《普通心理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

2016-07-21 10:13:00am

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

《普通心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普通心理学是福建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应用心理学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课程指定教材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科学性:着力反映国内外心理学家通过实证研究,并得到诸多实证研究支持,经得起实践检验和时间考验的心理学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专业性:着力反映有关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经典性研究结果和实验事实。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能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锻炼考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心理现象并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入门的基础教材,是学习者习得系统的心理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把握心理科学发展趋势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学科必须具备的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心理的研究对象,掌握心理学的实质和研究方法,初步了解心理学的任务和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理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识记:(1)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2)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二)心理的实质

理解:唯心主义心理观和唯物主义心理观

(1) 唯心主义心理观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只是唯心主义内部的区别,两者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在根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2) 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唯物主义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人们的意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反映。

识记: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人脑的反映特性;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 心理是脑的机能

(2) 脑是心理的器官

(3)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1、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

2、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3、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三)心理学的任务

理解: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识记:心理学的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陈述人的心理现象

第二项任务是解释人的心理现象

第三项任务是预测人的心理现象

第四项任务是调控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识记:(1)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测验法

(五)心理学的发展

理解:(1)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派别

1、格式塔心理学

2、精神分析

3、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神经生理基础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对神经元和神经系统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确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以及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认识到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理解:(1)神经元的构造及分类

1、 神经元的构造

2、 神经元的分类

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可分为单级细胞、双级细胞和多级细胞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可分为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2)神经兴奋的传导

1、神经元的兴奋

2、神经兴奋的传导

识记: 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主要有两种:辐射式和聚合式

(二)神经系统

识记: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通常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理解: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1) 大脑的结构

(2) 大脑皮层的区分及机能

1、 大脑皮层的感觉区及机能

2、 皮层的运动区及机能

3、 皮层的语言区及机能

4、 皮层的联合区及机能

(3) 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分工

识记:反射与反射弧

(1)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规律性反应,它是神经体系的基本活动方式

(2) 反射弧传入通道的特异传入系统,传递某种特定的信息,并将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

(三)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识记: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 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允反射、抓握反射、防御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快速和不随意。

(2) 条件反射

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1、 经典条件反射

2、 操作条件反射

识记:(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抑制过程分为无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2)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规律

1、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2、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理解:(1)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

1、 大脑皮层的系统性功能

2、 大脑皮层系统性功能的表现

(2)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明确意识和意识的内容以及劳动和语言在人类意识和发展中的作用。掌握意识的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理解:心理的发生

心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在物质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反映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无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

2、 生物的反映形式

3、 心理的反映形式

(二)人类意识的产生

识记:意识和意识的内容

(1)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和认识。

(2) 意识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环境的意识

识记: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

劳动是人类心理发展和意识产生的基本动因。

劳动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另一个是劳动的社会集体性。

应用:语言在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和劳动一起推动着猿脑变成人脑,是人类意识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三) 意识的特征

识记:意识和动物的心理存在着本质区别。这种区别就在于:人的心理活动中出现了动物心理所没有的心理活动的最高级反映形式----意识。

理解: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本质区别

应用:意识的功能

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反应形式,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基本功能。

(1) 意识的知觉功能

(2) 意识的能动性功能

1、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3、 意识的前进性

(3)意识的选择与监控功能

第四章 注意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注意的含义、意义、功能以及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掌握注意的种类,特征。

明确注意的四种认知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注意概述

识记:(1)注意的含义

注意通常指选择性注意,即注意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征。

理解:(2)注意的意义

它对心理活动起着积极的维持和组织作用,使人能够及时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的适应环境,并改造世界。

注意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注意又是实践的必要条件

(3)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

2、保持功能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

应用:(1)注意的生理机制

(2)注意的外部表现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二)注意的种类

识记: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应用:无意注意

(1)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特点

(3)刺激物的特点

1、刺激物的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4)人本身的状态

1、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识记:有意注意

(1)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合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理解: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是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注意的特征

识记: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

应用:(1)注意的稳定性

1、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2、 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3、 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2)注意的广度

1、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3)注意的分配

1、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2、注意分配是有条件的

(4)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

动的现象。

(四)注意的认知理论

识记:认知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注意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过滤器理论

布鲁德本特在1958年提出了过滤器模型,这是描述选择性注意的最著名模型

(2)衰减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特瑞斯曼是注意的衰减学说的主要代表

(3)注意的完全加工理论

(4)注意的智源限制和资料限制理论

第五章 感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感觉的基本情况及感觉的测量。明确视觉、听觉、皮肤感觉以及嗅觉和味觉的基本内容。掌握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感觉概述

识记: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3)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不是事物的整体

(4)感觉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理解:感觉的意义

(二)感觉的测量

识记:感觉阙限

(1)感觉阙限是测量人的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是用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的大小来表示的。感觉阙限分为绝对感觉阙限和差别感觉阙限

(2)绝对感觉阙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阙限又分为下绝对阙限和上绝对阙限。绝对阙限与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阙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阙,与之相应的感受性称为差别感受性。

(4)差别感受性的大小是用差别感觉阙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两者成反比。

(三)视觉

理解:视觉的生理机制

(1)眼球的构造及其折光系统

(2)视网膜的构造和感觉机制

(3)视觉的传导机制

识记:视觉现象

(1)视觉的绝对感觉阙限与差别感觉阙限

1、明度的绝对感觉阙限与差别感觉阙限

2、波长的绝对感觉阙限与差别感觉阙限

(2)视觉适应

视觉最常见的适应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3)颜色视觉

1、视觉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2、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色觉有以下三个定律

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4)色觉理论

1、杨---赫三色说

2、黑林四色说

(5)色觉缺失

色觉缺失包括色盲和色弱。色盲有部分色盲和全色盲之分,色盲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

(6)视敏度

(7)闪光融合

(8)视觉后像

(9)视觉对比

(四)听觉

理解:(1)听觉的适宜刺激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一定频率范围的声波,它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2)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朵以及耳朵的构造

识记:听觉现象

(1)听觉的属性

1、音调

2、音响

3、音色

(2)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1、共鸣

2、强化与干涉

3、差音与和音

4、声音的掩蔽

(3)听觉疲劳与听力丧失

(五)其他感觉

识记:刺激物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感觉叫皮肤感觉,简称肤觉。它包括触压觉、冷觉、温度觉和痛觉。

理解:对触压觉、冷觉、温度觉和痛觉分别进行理解

理解:嗅觉和味觉

识记:内部感觉

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

理解:感觉的相互作用

识记:(1)联觉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感觉补偿作用

当某种感觉受损或缺失后,其他感觉会予以弥补的现象称为感觉补偿作用

第六章 知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知觉的基本情况及知觉的基本特征。明确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掌握错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知觉概述

识记:(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而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区别:1、产生的性质不同

2、反映的内容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理解:知觉的种类

识记:知觉活动过程

知觉活动过程一般由五个环节组成,称为“知觉链”。

第一环节是外界环境

第二环节是中介物

第三环节是刺激物与感觉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四环节是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向大脑传递各种外界信息的过程

第五环节是大脑对传入皮层相应投射区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的过程

识记:知觉的信息加工

(1)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2)包含相互包含的信息加工过程: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识记:人的知觉过程是一个有组织、有规律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为知觉整体性、知觉选择性、知觉理解性和知觉恒常性特征

应用:知觉整体性

格式塔学派把它们归纳为以下几种知觉组织原则

1、 接近原则

2、 相似原则

3、 连续原则

4、 闭合原则

理解:(1)知觉选择性

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将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2)知觉理解性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且赋予其意义的加工过程。

识记:知觉恒常性

在视觉范围内,知觉恒常性有以下几种类型:

1、 大小知觉恒常性

2、 明度和颜色恒常性

3、 形状恒常性

4、 方向恒常性

(三)空间知觉

识记:深度知觉

(1) 深度知觉是指人对物体远近距离的知觉。

(2) 知觉物体距离的线索有以下几种:

1、 单眼线索

2、 生理线索

3、 双眼视差

理解:方位知觉

(1) 视觉的方向定位

(2) 听觉的方向定位

1、 听觉也分为单耳线索和双耳线索

2、双耳线索

时间差、强度差、声波位相差

(3) 大小知觉

(4) 形状知觉

(四)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理解:时间知觉

(1)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2) 时间知觉的线索

1、 外在标尺

2、 内在标尺

识记:时间知觉的特征

(1) 时间知觉对时间间隔判断的精确性受感觉通道性质的影响

(2) 时间知觉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个体差异

(3) 时间知觉受自身活动的内容、情绪、动机、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识记: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包括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

(五)错觉

识记: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觉。

应用:(1)错觉的种类

(2)错觉产生的原因

第七章 记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记忆的基本情况及记忆的过程。明确记忆的系统和记忆的组织。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记忆的概述

识记:(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2、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4、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不同, 把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二)记忆过程

识记:(1)识记的种类

1、 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目的,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识记者是否了解其意义,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态度

3、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4、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5、识记方法

理解:保持

(1) 保持的特征

应用:遗忘及其影响因素

(1)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遗忘可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2) 影响遗忘的因素

1、 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

2、 识记材料的数量

3、 学习程度

4、 识记材料的序列位置

(3) 遗忘的原因

1、 记忆痕迹消退说

2、 干扰抑制说

3、 动机性遗忘说

4、 线索依赖性遗忘理论

理解:再认

(1) 再认是指经验过去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2) 再认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根据再认时有无目的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再认分为无意再认和有意再认

2、 根据再认内容的范围与程度,把再认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

识记:回忆

(1) 回忆又称为再现或重现,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2) 回忆的种类

1、 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2、 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理解:联想

(1)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与之在空间和时间上接近,在外部特征或意义上相似或相反的事物的心理活动。

(2)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联系分为简单联想和复杂联想两大类。接近、对比和类似是人脑对事物外部关系的联想,属于简单联想。对原因与结果、部分与整体、类与种、主与次等事物内在关系的联想属于复杂联想,也称意义联想。

(三)记忆系统和记忆的组织

识记:在记忆过程中,把记忆分为三大系统,即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理解:感觉记忆

(1) 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后像是感觉记忆的例子。

(2) 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储存

1、 视觉登记

2、 听觉登记

理解:短时记忆

(1) 短时记忆是指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2) 短时记忆的特点

(3)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采用言语听觉形式编码

理解:长时记忆的编码形式

(1)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又称永久性记忆

(2)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两种形式

(3) 在长时记忆记忆中存储着两种不同的记忆信息: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识记:记忆的组织

(1) 层次网络模型

层次网络模型是由柯林斯和奎利恩提出的语义记忆存储模型

(2) 激活扩散模型

柯林斯和劳福特斯提出了激活扩散模型

应用:记忆术

(1)PQ4R法

1、 预习

2、 提问

3、 阅读

4、 复述

5、 回忆

6、 复习

(2)精致性复述

1、定位记忆法

2、串联法

3、形象控制法

4、联系法

第八章 表象和想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掌握表象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明确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基本内容。了解睡眠和梦。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表象

识记:(1)表象是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该事物的形象。

(2)表象的特征

1、直观性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3)表象的种类

1、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

2、视觉、听觉、动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表象

3、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4、遗觉像

理解:(1)表象的信息加工理论

1、 基本表象理论

2、 双重编码理论

(2)表象的作用

(二)想象

识记:(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功能

1、预见功能

2、补充功能

3、代替功能

(3)想象的种类

1、不随意想象

2、随意想象

应用:想象的意义

(1) 想象力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

(2) 想象和其他心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识记:(1)再造想象

1、 再造想象是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

2、 形成正确再造想象的条件

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丰富的表象储备

(3) 创造想象

1、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 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创造动机

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积极的思维活动

灵感和艰巨劳动

(4) 幻想

1、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

2、 幻想的特征

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个人向我的形象

幻想常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

3、 幻想的形式

科学幻想、理想、空想

(四)睡眠和梦

理解:(1)睡眠

1、 睡眠是与觉醒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生理状态,是最重要和最突出的生物节律之一

2、 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是交替出现的

(2)梦

1、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不随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2、梦的理论解释

精神分析的理论、生理学的理论、认知的理论

第九章 思维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思维的基本情况。明确概念及其形成。掌握问题解决的过程、策略和影响因素等。认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培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思维

识记:(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根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是否有清晰的意识,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理解:思维和语言

(1)思维和语言的联系

1、从思维的特点看

2、从思维的内容和结果看

3、从思维的种系发生来看

4、从思维的个体发展历史来看

(2)思维和语言的区别

1、从本质特征来看

2、从生理机制来看

3、从思维和语言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来看

4、从思维和语言的构成因素来看

5、从思维和语言规律的性质来看

应用:(1)思维与非理性因素

(2)思维与脑

(二)概念及其形成

理解:(1)概念是人脑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

(2)概念的种类

1、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的程度,可分为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2、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他们的相互关系,可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分为前科概念和科学概念

4、根据概念的外延特征,可分为单独概念、普遍概念和集合概念

5、根据概念的内涵,可分为实物概念和抽象概念

6、根据概念的认为性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识记:概念的功能

(1) 减少情境的复杂性

(2) 认清事物

(3) 增加经验的意义

(4) 增加对事物间关系的了解

(5) 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理解:概念的结构

识记:概念的形成

(1) 概念形成的过程

1、 抽象化

2、 类化

3、 辨别

(2)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1、 学生过去的经验

2、 学生的认知能力

3、 有关特征与无关特征

4、 变式

5、 下定义

6、 概念体系

(三)问题解决

应用:(1)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

(2)问题的解决过程

(3)问题解决的策略

1、机械式问题解决

2、理解式问题解决

3、启发式问题解决

4、顿悟式问题解决

识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情境

(2) 认知结构的限制

(3) 定势

(4) 功能固着

(5) 动机和情绪状态

(四)创造性思维

识记:(1)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性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新颖性

2、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

4、灵感状态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1) 准备期

(2) 酝酿期

(3) 豁朗期

(4) 验证期

应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 运用发展创造性思维策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改变传统的评定学习成绩观念,鼓楼学生创造性行为

(4)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能力

(5)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劳动

第十章 言语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言语的功能、特点及种类。明确言语活动的生理机制。掌握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感知。认识动物“言语”和儿童的言语发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言语的概述

理解:言语与语言

识记:言语的功能及活动特点

(1) 言语的功能

1、 交际功能

2、 思维功能

3、 调节功能

4、 创造功能

(2) 言语活动的特点

1、 目的性

2、 开放性

3、 规则性

4、 离散性

5、 社会性和个体性

(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

理解:言语语音的分析

(1) 从发音器机制看语音作用

(2) 利用语图研究语音

(3) 分析语音在言语中的意义

识记:影响口语知觉的各种因素

(1) 语音类似性

(2) 语音强度

(3) 噪声掩蔽

(4) 上下文作用

(5) 句法、语义的作用

识记:书面言语的感知

(1) 单词再认

(2) 阅读

(3) 言语的理解

(四)动物“言语”

理解:(1)关于黑猩猩学习“言语”的研究

(2)对黑猩猩学习言语的评价

(五)儿童的言语发展

识记:言语发展的阶段性

(1) 牙牙学语阶段

(2) 单词句阶段

(3) 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

(4) 完整句阶段

理解:言语发展理论

(1) 言语的模仿说

(2) 先天语言生成说

第十一章 情绪和情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基本内容、分类及表情。明确情绪状态和情感。掌握情绪的基本理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情绪和情感概述

理解: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理解: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1) 愉快---不愉快

(2) 紧张----放松

(3) 激动---平静

(4) 强----弱

应用: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 适应功能

1、 高等动物的情绪具有适应功能

2、 儿童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3、 成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适应功能

(2) 动机功能

(3) 组织功能

1、 促成知觉功能

2、 监视信息的移动

3、 影响工作记忆

4、 影响思维活动

5、 影响人的行为表现

(4) 信号功能

识记:情绪和情感的联系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 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

2、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3、 与情感相比,情绪不稳定

4、 情绪表现的外显性和情感表现的内在性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情绪依赖于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

(二)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及表情

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1)基本情绪

1、 快乐

2、 愤怒

3、 恐惧

4、 悲哀

(2)与接近事物的愿望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惊奇和兴趣

2、厌恶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和情感

1、害羞

2、骄傲与自罪

(4)与他人有关的情感体验

1、爱

2、恨

识记:表情

(1)三种主要的表情

1、 面部表情

2、 身段表情

3、 言语表情

(2)表情的先天性和社会性

(三)情绪状态

识记: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影响下,人在一定时间里表现出的一定的情绪。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理解:(1)心境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

点。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性的情绪状态。

激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四)情感

识记: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识记:(1)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道德情感在形式上可分为知觉的道德感、形象性的道德感和伦理性的道德感三大类

理解:(1)理智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2)美感

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具有愉悦和倾向性的特点

第十二章 意志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情意志以及意志行动,意志与认知、情绪和个性的关系。明确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掌握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意志的概述

理解: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识记: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意志行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意志行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意志行动的前进性

4、 意志行动必须符合客观规律

识记:意志与认知、情绪和个性的关系

(1) 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1、 意志过程是以认知过程为前提的

2、 意志对认知过程也有很大影响

(2) 意志与情绪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1、 情绪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

2、 意志能够控制情绪、使情绪服从理智

(二)意志行动及其心理过程

应用:意志行动的基本特征

(1) 意志行动是具有目的的行动

(2) 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3) 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联系

理解: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纳决定的阶段

1、动机斗争

2、确定行动目的

(2)执行决定的阶段

1、行动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2、克服困难以实现所作出的决定

(三)意志的品质与培养

理解:意志品质是由个体意志行为特点构成的稳定的心理特性的总和

识记:意志品质的特性

(1) 意志的自觉性

(2) 意志的果断性

(3) 坚韧性

(4) 自制力

应用:意志品质的培养

(1) 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 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 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第十三章 技能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技能、技能与知识、熟练与习惯、技能与脑的关系。掌握动作技能和认知技能的相关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技能的概述

理解:(1)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2)技能与知识

技能与知识是有区别的,技能与知识又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3)熟练与习惯

熟练与习惯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习惯和熟练都是自动化了动作方式,但它们又都有各自的特点

(4)技能与脑

(二)动作技能

理解:(1)动作技能是指由一系列外部动作所组成的动作系统。

(2)运动、动作和活动

1、运动

2、动作

3、活动

识记:动作技能的种类

(1) 连续性动作技能和非连续性动作技能

(2) 精细的动作技能和粗大的动作技能

(3) 工具性动作技能和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应用: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般认为由以下三种成分组成

(1) 动作

包括反射动作和基本动作两类

(2) 知觉能力

1、 控制的精确性

2、 四肢运动协调能力

3、 定向反应能力

4、 反应时间

5、 手臂运动速度

6、 速度控制能力

7、 腕手灵活性

8、 手指灵活性

9、 臂手稳定性

10、 腕指速度

11、 瞄准

(3) 体能

1、 力量

2、 灵活性与速度

3、 平衡性

4、 协调性

5、 耐力

识记: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点

(1) 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 认知阶段

2、 联系阶段

3、 自动化阶段

(2) 动作技能的基本特征

1、 动作的速度

2、 动作的准确性

3、 灵活性

应用: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因素

(1) 知识经验与理论

(2) 讲解与示范

(3) 练习

1、 练习曲线

2、 影响有效练习的因素

3、 心理练习

(三)认知技能

理解:认知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心智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识记:认知技能按其性能可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两类

理解: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的关系

识记:认知技能形成的阶段

(1) 活动的定向阶段

(2)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 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4)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5) 内部言语阶段

识记:影响认知技能形成的因素

(1) 原型特点

(2) 练习

(3) 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十四章 个性和个性倾向性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个性的基本内容,明确需要的含义、作用、分类、理论等。掌握动机的含义、功能、分类以及理论。认识兴趣的相关内容。了解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个性的概述

理解:(1)个性的含义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与人格

识记:个性的基本特征

(1) 个性的整体性

(2) 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3) 个性的独特性

(4) 个性的社会性和生物性

(二) 需要

理解:(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2)需要的作用

识记:需要的分类

(1) 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

(2)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应用:学生需要的研究

(1) 中小学生需要的研究

(2) 大学生需要的研究

(三) 动机

识记:(1)动机是一个过程,它以某种方式引发、促进、保持和中止指向目标的行为

(2)动机的功能

1、引发功能

2、指引功能

3、激励功能

理解:动机的分类

(1)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 生理动机

在生理动机中研究得最多的是饥饿动机和干渴动机

2、 社会性动机

好奇、探索和操弄

成就动机

交往动机

学习动机

(2)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3)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4)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5)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理解:动机理论

(1) 享乐主义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动机是求的最大限度的快乐和最低限度的痛苦

(2) 本能理论

本能理论的特点是认为人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

(3) 驱力理论和诱因理论

把个体内部状况(如饥、渴等)所产生的驱力或需要看作行为的动力

(4) 认知理论

动机的认知理论用人类对环境的认知来解释动机产生和变化

(5) 唤醒或激活理论

(四) 兴趣

理解:(1)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2)兴趣的作用

识记:(1)兴趣的分类

1、 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2、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2)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倾向性

2、兴趣的广泛性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应用:学习兴趣

(1) 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动力

(2) 小学生学科兴趣

(3) 青少年学生的学科兴趣

(五) 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识记:理想是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 向往和追求

理解:关于理想的几项研究

(1) 青少年学生理想认识发展水平的研究

(2) 大学生的理想类型的研究

识记:(1)信念

1、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2、 信念是通过三种方式形成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推论

3、 信念具有稳定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世界观

1、世界观是信念的体系,即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包括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自然观等等

2、世界观对人的心理活动作用表现在:决定个性发展的趋向和稳定性;影响认识的正确性与深度;制约情绪的性质与变化;调节人的行为习惯

应用:关于世界观的几项研究

(1) 大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2)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因素

(3) 青少年人生观发展的研究

第十五章 气质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气质的基本内容,气质理论。明确气质的生理基础,掌握气质的类型。认识气质在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和气质的测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 气质的概述

理解:(1)气质是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气质的情绪性

情绪可以以状态形式存在,也可以以特征形式存在,当情绪以特质形式存在时,被认为是气质

识记:气质的亚结构

活动性和情绪性是气质的亚结构

(二) 气质理论

识记:(1)气质的体型说

克瑞奇米尔认为不同体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

谢尔顿把人的体型分为三种:内胚叶型、中胚叶型、外胚叶型

(2)气质的血型说

有学者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不同的血型所决定的

日本古川竹二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分为A型、B型、O型、AB型四种

理解:气质的激素

伯曼认为,人的气质特点是由内分泌活动所决定的

识记:(1)托马斯和切斯的气质理论

托马斯等人把儿童划分为三种类型:

1、 平易型

2、 麻烦型

3、 行动缓慢型

(2)气质的活动特性说

1、活动型

2、社交型

3、情绪型

4、冲动型

理解:气质调节说

(三) 气质的生理基础

识记: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巴甫洛夫认为,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这两个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神经过程的强度、神经过程的平衡性和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理解: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1、 兴奋型2、活泼型3、安静型4、抑制型

识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

巴甫洛夫认为,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制型相当于抑郁质

(四) 气质类型

识记:(1)气质类型的特征

1、 感受性

2、 耐受性

3、 反应的敏捷性

4、 可塑性

5、 情绪兴奋性

6、 向性

(2)气质类型的构成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理解:(1)气质类型的分布

“典型型”, “一般型”,“中间型”

1、 儿童和青少年气质类型的分布

2、 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分布

(2)气质类型发展的年龄趋势

应用:(1)外向型和内向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力比多流动的方向决定人的气质类型。个体的力比多倾向于外部环境,就是外向型的人;个体的力比多倾向于自己,就是内向型的人。

(2)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

(五)气质的实践活动中的作用

理解:(1)气质的智力的影响

(2)气质对教育工作的意义

(3)气质对职业选择的意义

(六)气质的测量

识记:(1)观察法

(2)问卷法

(3)实验法

第十六章 性格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性格的基本内容,性格的结构。明确性格的类型理论和性格的特质理论,认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掌握性格的测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性格的概述

识记:性格

(1)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是稳定的,但又有一定的可塑性

(3)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应用:(1)性格和气质

1、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们的关系十分密切

2、性格和气质相互渗透,彼此制约

(2)性格的生理基础

(二)性格的结构

理解:性格特征的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1、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特征

2、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特征

3、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2)性格的意志特征

1、对行为目的的明确程度的特征

2、对行为的自觉控制水平

3、在长期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特征

4、在紧急或困难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特征

(3)性格德 情绪特征

1、情绪强度特征

2、情绪稳定性特征

3、情绪持久性特征

4、主导心境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1、感知方面的性格特征

2、记忆方面的性格特征

3、想象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思维的性格特征

应用:性格结构的动力特征

(1) 各种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2) 各种性格特征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结合

(3) 性格的可塑性

(三)性格的类型理论

理解:我国古代学者对性格的分类

(四)性格的特征理论

理解:(1)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他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2)卡特尔的特征论

识记:(1)艾森克的特征论

1、个性维度

艾森克强调的三个个性基本维度:外内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2、个性的层次模型

特殊性反应水平、习惯性反应水平、特质水平、类型水平

(2)五因素模型

因素一:外向性

因素二:宜人性

因素三:责任感

因素四:神经质

因素五:开放性

(五)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识记:(1)家庭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1、 亲子关系

2、 家庭气氛和父母榜样

3、 家庭结构

4、 出生顺序

5、 独生子女

(2)学校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1、课堂教育

2、班级集体

3、教师

应用:(1)社会实践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2)主观因素在性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六)性格的测量

识记:(1)自然实验法

(2)问卷法

(3)投射测验

第十七章 能力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了解能力的基本内容,智力和智力结构。明确能力的发展和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的测量。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能力

理解:(1)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和知识

当代心理学认为,能力和知识既有区别,又密切联系着

识记:能力的种类

(1)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 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 智力和智力结构

识记:智力又称智能或智慧

(1) 国内学者对智力的解释

1、 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心理特性

2、 智力就是能力

3、 智力是一种先天素质,特别是脑神经活动的结果

(2) 国外学者对智力的解释

1、 智力是个体学习能的能力

2、 智力是个体抽象思维的能力

3、 智力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 智力是智力测验所测的能力

5、 公众的智力观

(三) 能力的发展

(1) 智力发展的模型

1、智力发展的聚合模型

2、智力发展的扩散模型

3、智力发展的交叉模型

识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2) 环境因素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3) 实践活动和个性品质在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四) 能力的个别差异

理解:能力的类型差异

(1)一般能力的类型差异

人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方面存在着类型差异

(2)特殊能力的类型差异

应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1) 超常儿童

1、什么是超常儿童

2、关于超常儿童的主要研究

3、超常儿童的特质

(2)低常儿童

1、什么是低常儿童

2、低常儿童的分类

3、低常儿童的心理特点

理解: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1) 能力早期表现

(2) 中年成才

(3) 能力晚期表现

(五) 能力的测量

应用:(1)智力测验

(2) 特殊能力测验

(3) 创造力测验

应用:(1)智力测验

1、 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

2、 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2)特殊能力测验

1、音乐能力测验

2、美术能力测验

3、数学能力测验

4、文书能力测验

5、机械能力测验

6、飞行能力测验

(3)创造力测验

1、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散性思维测验

2、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

3、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

4、中学生语义创造能力测验

第三部分 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并提出具体实施要求。

一、关于考核目标的说明:

为了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节规定了考核目标,包括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课程中各章的内容均由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自学考试中成为考核知识点。因此,课程自学考试大纲中所规定的考试内容是以分解为考核知识点的方式给出的。由于各知识点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知识自身的特点不同,自学考试将对各知识点分别按3个能力层次确定其考核要求。

3个能力层次从低到高依次是:识记、理解、应用。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

(1)识记:要求考生知道本课程中的名词、概念、原理、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或识别。

(2)理解:要求在识记的基础上,能把握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3)应用:要求在领会的基础上,运用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

指定教材:《普通心理学》,叶奕乾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材与考试大纲的关系

《普通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课程学习和考核的依据。教材提供了课程知识的基本内容与范围,是大纲所规定的课程知识和内容的扩展与发挥。《普通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本课程的考核内容,是进行学习和考核的依据。大纲与教材所体现的课程内容基本一致,凡指定的考试用书和参考书内容与本大纲有出入的,应以本大纲为准。

4、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大纲的课程基本要求是依据专业考试计划和专业培养目标而确定的。课程基本要求明确了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对基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点构成了课程内容的主题部分。因此,课程基本内容掌握程度和课程考核知识点,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核的主要内容。

为有效地指导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本大纲已指明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各章的基本要求中也指明了各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考生在自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始阅读教材前,先仔细阅读考试大纲的有关章节,以提高自学的目的性和效率。

(2).学习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涉及面广,各章均有其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也较少,自学时应特别注意按照各个章节的具体要求有重点地学习和掌握。

(3).自学应考者在使用本大纲的过程中,除了应认真学习指定的必读书外,还应结合有关的参考书目和案例来学习。

5、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社会助学者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认真研读指定的自学教材。同时在教学和辅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以本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指定的自学教材为基础进行辅导。

(2).注意指导考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同时结合案例对课程内容加以领会和消化。注意引导考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习效率。

(3).辅导学生深入理解复习题,并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使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全面地了解和把握。

(4).在全面辅导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应有所侧重,尤其要注意大纲中对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提示。

6、关于考试命题的若干规定

(1).本课程的考试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题量以中等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本大纲对教材各章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都属于考试范围,应以此来确定命题的内容、能力层次和重点。考试命题既要覆盖到章,又要避免面面俱到。要注意突出课程的重点、章节重点,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度。

(3).命题根据大纲中考核知识点范围,考核目标不高于大纲中所规定的相应的最高能力层次要求。命题着重考核自学者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是否了解或掌握,对基本方法是否会用或熟练。

(4).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理解占40%,应用占40%。

(5).要合理安排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的难度可分为:易、较易、较难和难4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一般为2:3:3:2。

必须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有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对于不同的考生都存在着不同的难度,请考生注意切勿将二者混淆。

(6).课程考试命题的主要题型一般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筒答题、论述题等题型。

一、 单项选择题

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

A、态度 B、 情感 C 、 意志 D、心境

二、多项选择题

表象的特征有:

A、直观性 B、概括性 C、可操作性 D、 假设性 E、客观性

三、名词解释

特殊能力

四、简答题

简述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五、论述题

结合实例分析气质的特征。

以上就是查字典大学网为同学们带来的“2016年福建自考《普通心理学》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内容了,希望看完能够带给大家一些力量,对同学的生活有所启示,更多内容在这里,请继续关注我们。

点击显示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院校推荐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